芮姓源流初考
黃才中(地址:溧城鎮(zhèn)錢家路九號2-201室;宅電:87225854)
芮姓源遠(yuǎn)流長,歷史悠久。公元前2000年,夏朝少康帝的兒子盈復(fù)國有功,封“芮國”于今天的山西芮城縣,爵號為“伯”!败菄钡氖最I(lǐng)為世襲,尊稱為“芮伯”,與虞國相鄰。在夏朝中期,芮國跨過黃河,滅掉了當(dāng)時在陜西大荔縣的一個西侯國,疆域為山西芮城到陜西大荔縣之間的廣大地區(qū),跨河而居。在夏商時期,芮國是西方之長,亦稱芮荔國。高淳艮三堂《芮氏宗譜》稱“芮氏源于虞,奠基于夏,胙國以商,肇氏于周,統(tǒng)系高辛,封衍后稷,世祚西土,畿輔宗邦,繇來尚矣。”
夏后覆,商朝立,芮國的封地未變。公元前1100年,正值商紂時期,地處岐山的“周國”在西伯姬昌禮賢仁慈的治理下逐漸強(qiáng)大起來。當(dāng)時芮國與虞國為了國土問題屢起爭執(zhí),久不能決。芮伯遂與虞君避開殘暴的商紂王,遠(yuǎn)涉千里同質(zhì)成于周。結(jié)果走到周國的時候,看到人們互相禮讓。周國的人把禮讓作為一種國風(fēng),而他們倆為了爭奪一塊土地,還要跑到國外請人訴訟,芮伯與虞君都覺得無臉去見西伯,于是各自回到自已的國家,彼此謙讓這塊原本爭執(zhí)的土地,以至變成了閑田,圓滿解決了邊境沖突(見詩經(jīng)《大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虞芮質(zhì)闕成”。經(jīng)歷這件事后,芮伯、虞君為了共同推翻殘暴的商紂王朝,與岐周結(jié)成了新的同盟。
因芮伯在討伐商紂王的過程中有首舉結(jié)盟之功,在西周時的地位很高。2005年以來,在山西芮城以北100公里的陜西省韓城縣梁帶村驚現(xiàn)芮國墓地,國君芮姜享受八鼎的葬禮,令人驚訝!周制葬禮,周天子為九鼎、諸侯大國君主一般為七鼎,可見芮國君主極受西周朝庭的器重。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位當(dāng)年就親自帶兵討伐茅津(今山西芮城東)的戎人,開始了擴(kuò)張疆土的事業(yè)。公元前640年,芮國被秦穆公所滅,同時毀滅了芮國延續(xù)1500年的歷史記載。于是芮氏子民散居四方,以國為姓,這是《芮氏宗譜》記載的芮姓由來,但不知芮國立后早就以芮為姓。如今,隨著韓城梁帶村西周芮國古墓的深入發(fā)掘和研究,有可能揭開湮滅數(shù)千年的芮國歷史的神秘面紗,筆者正拭目以待。
漢鼎立,芮氏遠(yuǎn)祖芮強(qiáng)仕為鉅鹿太守。但是,芮姓真正著稱于世,還是從三國吳時溧陽侯芮玄開始的。
東漢時,芮姓先世從故芮國徙居丹陽郡溧陽縣,數(shù)傳至芮玄。芮玄,字文表,卒于公元226年黃武五年丙午。父親芮祉、字宣,兄芮良、字文鸞,與孫堅父子同戰(zhàn)伐,積有勞效。孫堅推薦芮祉為九江太守,孫策委任芮良為會稽西部都尉。芮良卒,芮玄襲父、兄之蔭,官拜舊武中郎將,仍領(lǐng)芮良兵。孫權(quán)徙治武昌稱吳王,復(fù)聘芮玄女為兒子孫登的妃子,以勛戚封芮玄為溧陽侯。茲后,芮玄子孫興旺,江南有芮姓,全部是從溧陽外遷的。
自晉、宋、梁、陳數(shù)朝,溧陽芮姓傳20余代,子孫皆不顯。唐文宗時,芮玄后裔芮寅,字亮功,于公元828年太和二年戊申登斐休榜進(jìn)士,仕于朝。開成中,太子為禁近所譖,芮寅率六軍使上疏論解。既而太子暴斃,芮寅復(fù)表其遇害,文宗李昂大怒,芮寅遂稱疾求退。文宗崩,武宗立,武宗李炎檢中書故事,見芮寅前疏,嘉其抗直。芮寅卒于公元844年會昌四年甲子冬十月,敕葬瓦屋山南麓(今前馬西芮村西麥畝岡),賜號中山芮府君(中山,是溧水縣治的山名)。
芮寅之后再傳數(shù)代至芮毓,字蘊(yùn)秀(《芮氏宗譜》中尊其為一世祖,實為溧陽侯芮玄29世孫),宋徽宗朝官于汴使,檢察郊祀大禮儀,遷右司郎。靖康間金兵犯闕,芮毓護(hù)駕南遷,乃卜居于溧陽前馬村而終老,葬于前馬村北數(shù)里,敕封奉政大夫。
芮毓生八子,以八卦名,依次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芮巽仕為捲廉使,值靖康之變,為金酋粘虜。其余七子,及芮巽的兒子芮山六,皆從芮毓南還,仍居溧陽前馬。時值國勢危急,芮毓身罹其禍,常思備患預(yù)防之計,因遣八子各徙州縣,是為江南芮氏八宗。
長子芮乾,字永源,行小一,娶方氏,遷居方溪,凡一宗之后皆從方溪再遷。
次子芮坎,字源清,行小二,娶姜氏,遷居溧水荊溪,凡二宗之后皆從荊溪再徙。
三子芮艮,字有文,行小三,娶顏氏,遷居高淳西舍,凡三宗之后皆從西舍再徙。
四子芮震,字文吉,行小四,娶陳氏,居前馬,凡四宗之后俱從前馬外徙。
五子芮巽,字文質(zhì),行小五,娶楊氏,仕棬廉使,靖康之變,從徽欽北狩。子芮山六遷居旌德。凡五宗之后皆從旌德再徙。
六子芮離,字文環(huán),行小六,娶房氏,遷居蔣店,凡六宗之后俱從蔣店再徙。
七子芮坤,字文贊,行小九,娶楊氏,遷居當(dāng)涂湖陽,凡七宗之后俱從湖陽再徙。
八子芮兌,字文用,行小十,娶何氏,居后芮井頭村,凡八宗之后俱從井頭村再徙。
如今芮氏八宗后裔遍布全國各地。例如上黃芮氏,屬芮離后裔,亦稱芮氏六宗。六宗子孫興旺,代多簪纓,遍布甘肅、寧夏、寶坻、溧陽、宜興、烏程、常州、丹陽,以從溧陽上黃外徙者居多。但是,在始遷地蔣店卻已經(jīng)沒有六宗的后裔了。因為元末至正年間,天下大亂,百姓深受其害,尤以溧陽為甚,因此蔣店芮氏六宗散徙殆盡。
據(jù)《寶坻芮氏宗譜》記載:芮氏六宗八世孫芮仲踞由溧陽蔣店徙居河北省寶坻,子芮本糧,孫芮釗;芮釗正統(tǒng)七年進(jìn)士第,官甘肅巡撫,卒葬寧夏。茲后子孫科舉中式20余人,著名的有芮復(fù)傳、芮永祺。目前在甘肅、寧夏徙居的一支芮氏族人,就是芮釗居官在外的六宗后裔。
據(jù)《上黃芮氏宗譜》記載:芮氏六宗傳至12世芮鑑,字公明,家道中落,嘗傭于外,明初由金壇旋入上黃贅于黃氏;上黃有芮氏,則自芮鑑始。芮鑑生六子:舒、良、平、鑄、誠、治。孫畿、稷、思兄弟聯(lián)翔,均進(jìn)士及第。芮畿任監(jiān)察使,時劾貪暴,不避權(quán)貴,與弟芮稷任職兵、刑兩部給事中,名列諫垣,以直聲聞。芮思任浙新昌粵、興、寧等縣知縣,所至有政聲,卒于任。當(dāng)時上黃黃氏亦有兩同知,兩姓媲美、簪纓不替,諺語曰“芮氏三進(jìn)士,黃門兩同知”,人們常在街頭巷尾傳為美談(載《宜興縣志·鄉(xiāng)賢傳》)。芮鑑曾孫芮京由舉人出宰山東定陶,到任之初即除邑中豪強(qiáng)劉金,去弊政、興庠序,邑民愛戴如父母。茲后,上黃芮氏成為江南地區(qū)《芮氏六宗》的傳承望族。
芮氏源于山西,得姓于周朝,在悠悠古黃河世代農(nóng)耕,印證著芮姓播遷四千年的光輝歷史。3100年前,芮伯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禮義謙讓的先河,為子孫們樹立了賢德愛民的家風(fēng),不僅是芮姓后裔,亦為今天的國人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