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0~H 續(xù)修中江獅子山黃氏宗譜序
江蘇省溧陽巿黃才中
國有史,記將相之忠奸;縣有志,載吏仕之賢能;族有譜,表祖宗之功德。古語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民諺亦云:將相本無種,德厚自然生。祖德宗功必然惠及社會,蔭及子孫,為人子者不可不知,不可不察,不可不遵。修譜續(xù)譜之深意概涵其中矣。
今逢國運初盛,四川省綿陽市中江縣獅子山黃氏賢君仁人上承天意,下順民心,收集資料,纂修家譜,必將使《中江獅子山黃氏宗譜》再增光輝。此舉遵循愛國愛家愛族愛民之道,意在教育子孫后代振揚家風,踵武前賢,一旦功業(yè)有成、名顯于世,則可不致數(shù)典忘祖焉。
中江獅子山黃氏始祖仕朝公,原居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xiāng),于明洪武初年進士及第,奉旨入蜀。據(jù)《明史》載,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大將傅友德奉旨進擊四川,拔漢州、圍成都,追剿云貴地區(qū)元廷的殘余勢力。仕朝公遂居川蜀,為明朝安邦定國功不可沒。六百多年來,族盛丁繁,淳尚儒雅,科甲聯(lián)纓、名震川蜀,文武全才代多其人,遂為中江地區(qū)入川較早的顯赫名門望族。傳七世至一第、登第弟兄二人,敦親睦族,友愛甚篤,生同眠,有“姜家大被”風,歿同冢,葬中村獅子山。事跡載于《中江縣志》,子孫多能善其意,繼其志,影響深遠!庠生本質(zhì)公、象森公等,各自剮身割肉治癒親人惡病,其孝悌之心感天動人,鄉(xiāng)鄰稱頌!
中江猴子山黃氏一族,有著“忠孝節(jié)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黃繼光就是中江黃氏忠義震乾坤的杰出代表。值此纂修譜牒之際,設立“忠孝堂”作為中江獅子山黃氏總祠堂號,楹聯(lián)為“奉旨入川,安邦定國,孝友感天下;書香門第,保家衛(wèi)國,忠義震乾坤!苯璐俗犯菰,前詳仕朝公入川之因果,后敘黃繼光保家衛(wèi)國之道義。
中江獅子山黃氏倦公一脈原有譜牒,所記甚詳,因明末清初戰(zhàn)亂日久,不幸遺失。現(xiàn)有譜牒,首創(chuàng)于1731年雍正辛亥年,續(xù)修于1824年道光四年,三修于同治年間。
修譜睦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生命力,弘揚著鮮明的民族性,也凝聚著普通百姓的心。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普通平民,都應該把他們的名字和事跡以家譜形式記錄下來,從而教育子孫緬懷先祖,熱愛故土,尊老愛幼,宏揚家風,為中華掘起、民族興旺推波助瀾。
修纂家譜,是為民樹碑立傳,即把族人中建功立德的好人好事傳芳百世,啟迪后代。建功,如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黃氏子民,均可列傳。立德,如勤儉持家、教子有方、尊老愛幼、睦鄰鄉(xiāng)里的凡人奇事,均可記敘。對于過世或健在的能工巧匠和科教文衛(wèi)專家,他們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柱石和魂魄,應該為之立傳和頌揚。對于那些只顧自己發(fā)財、不顧人民死活、傳統(tǒng)道德倫喪、理念素質(zhì)低劣者,不管其位高權(quán)重,還是富可敵國,均不值一提。
鑒于人手奇缺,資金困擾,《中江獅子山黃氏宗譜》第一冊雖然和大家見面了,但后面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例如世系表、傳文等,它涉及到每個人的畢生經(jīng)歷和先賢們的功績,還要積極發(fā)掘居住地的名勝古跡,任務相當繁重。目前,急待收集以下材料:第一,如今交通發(fā)達,通訊便捷,理應赴湖北麻城考察,找回入川始祖仕朝公以上世系。這也是歷代先輩們婉惜而渴望的。第二,每位族民的生卒年月日時、居葬地點、生平事跡等,都應收集并記入譜中,使后人尊祖有據(jù),引導教化后代。第三,譜中許多先輩之后裔目前已經(jīng)下落不明,有的為生計已遠徙他鄉(xiāng),知情者請從速聯(lián)系,以便逐一登記上譜,以求完美永久。希望族人積極行動,期盼族中賢達獻計獻策,為早日完善《中江獅子山黃氏宗譜》盡心竭力。
出版《中江獅子山黃氏宗譜》第一冊,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敬請廣大族民愛譜知理,心動加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群策群力辦實事、辦好事,為完善《中江獅子山黃氏宗譜·忠孝堂》而繼續(xù)努力!
w`gyE
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