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三级,网友在线 亚洲专区,亚洲免费一区,中文字字幕在线综合亚洲

<sup id="zyjhp"></sup>

  • <acronym id="zyjhp"></acronym>
    1. <mark id="zyjhp"><thead id="zyjhp"><dl id="zyjhp"></dl></thead></mark>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手機客戶端
      只看樓主 | 倒序閱讀 | 使用道具 | 瀏覽器收藏 | 打印 毛澤東、詞《念奴嬌·昆侖》賞析
      • 1292閱讀
      • 0回復

      毛澤東、詞《念奴嬌·昆侖》賞析[復制鏈接]

      樓層直達

      關注Ta 發(fā)消息

      法老 
      發(fā)帖
      5061
      金幣
      26260
      威望
      3569
      貢獻值
      14709
      銀元
      11140
      注冊時間2018-11-17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02-10 11:29   , 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移動
      [attachment=2813899]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書法家。這首《念奴嬌·昆侖》詞毛澤東作于1935年。最早發(fā)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當時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陜北。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昆侖山脈有感而作。
         這首《念奴嬌·昆侖》詞里,毛澤東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侖裁為三截后,“一截遺歐,一截贈美”,好使“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讀者立即知道這是“大同”理想;聯(lián)系到他的事業(yè),這大同理想還不是《禮記》里幻想的那種,而是馬克思設計的那種。當然,馬克思得以在中國傳播、托根,很可能與《禮記》那個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靈有關,康有為曾依傍那個理想,直到近來講“小康”,名字還從《禮記》那段里摘出來的。叫人驚異這個以流變不居著名的世界上,會有那樣頑固的繼承性;我也隱隱由此想到,一個學說在民眾間的傳播,往往不在于它論證得使人信服,而別有更深微幽隱的因素,任何時代,群眾都沒有從學理上了解過自己所信奉的理論。當然,詞不是政治學說的論文,它也不可能向我們介紹大同理想的細節(jié),所以,通過昆侖這個意象傳達的大同理想,其實還是個兩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適合《禮記》那個本土的型號,也適合馬克思那個舶來的型號。我們得參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給這個理想貼上特別的標簽——這是文藝寫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網(wǎng)恢恢的一個例子,同時也是讀者具有理解主動性的一個例子。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毙蕾p者只有讓自己同作者一樣,遺世獨立,雄踞天外,用吞吐日月的胸襟、睥睨宇宙的視野去擁抱和審視,才能“藝術地掌握”這座大山。空間——它凌空橫亙,超絕人寰。時間——它盡覽人世春秋炎涼,不知其何時生、何時滅?臻g的無比廣闊,時間的無比曠遠,這就是詞作者所感受的并且要讓讀詞人感受的昆侖山。這樣一座赫赫在目的大山,如何不使人感到生野、粗獷呢?著一“莽”字,恰可表達這座大山所具有的崇高之美。時空范圍的曠遠、形體的粗獷與力量,正是構成自然物崇高之美的重要因素。應當說,開篇幾句,十分強烈地表現(xiàn)了作者乍見赫赫有名的昆侖山時產(chǎn)生的包含著驚詫、景仰、亢奮與自豪等情愫的審美感受,是對審美對象巨大的時空存在及其自然形式較為直接、單純的審美反應。這幾句極見筆力的描寫,比起古人“崧高維岳,駿極于天”(《詩·大雅·崧高》)之類的名句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飛起玉龍三百萬”,出自前人名句“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改“戰(zhàn)罷”為“飛起”,對于原句而言,是化頹勢為勃起,對于狀寫對象而言,則有如九轉金丹,著令莽莽群山,飛升九天作群龍舞。這一神奇想象,本由群山逶迤,雪白如玉生發(fā)出來,因而隨之而來的“攪得周天寒徹”,與其說是想象,不如說是扣住雪山寫實,是以藝術語言揭示昆侖山對自然氣候的影響。至此,作者對于昆侖頗有“高山仰止”意味的崇高美感頓然因“周天寒徹”而冷靜下來,并且老實不客氣地著一“攪”字,顯示了情思的轉折與變化。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边是在寫昆侖,寫昆侖積雪遇夏消溶,寫昆侖可使長江黃河暴漲成災,寫昆侖可使人葬身魚腹。這幾句,循著“周天寒徹”而來,情思冷峻,挾著幾分寒意,筆觸由高山而江河,而人世生活,訴說了昆侖對人類的危害。須知,這是在1935年夏天。作者是肩負著抗日救亡、民族民主革命的沉重的歷史使命,轉戰(zhàn)二萬余里之后爬上岷山支脈,才得以眺望昆侖山的尊容的。當他的目光投向人世生活時,他怎么可能將自己的詩情、筆觸流連于昆侖山自然形式的賞玩、描摹呢?怎么能不訴說昆侖對他的同胞的危害并且聯(lián)想起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蹂躪呢?又怎么能不由此而引發(fā)對中華民族苦難的歷史、現(xiàn)實及其未來前途的深沉思考呢?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這是一位歷史巨人發(fā)出的深沉的喟嘆。天地悠悠,世事悠悠,情也悠悠。這千秋功罪,又當如何評說?
        下半闋,“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詩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侖道,今天我要來談一談你了,這高度,這大雪都不需太多!斑@高”、“這多雪”中的“這”字用得簡省好看,顯得詩人內(nèi)心篤定大氣,僅兩個“不要”就解決了。接著是“安得倚天抽寶劍”一句,令人聯(lián)想到稼軒的《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中二句“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币约李白《臨江王節(jié)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鄙踔吝令筆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俠小說的名字《倚天屠龍記》。而詩人毛澤東不正是在 1935年10月倚天拔劍斬玉龍嗎?
        

        最后二行“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帶有預言性質(zhì),在未來的和平世界里,全人類將共享一個冷暖適應的氣候,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潛在之意是詩人堅信他所捍衛(wèi)及奉行的理想屬大道中正,必將普行于全人類。這理想是世界革命進行到最后勝利,徹底埋葬帝國主義!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最后一行的“涼熱”二字極富詩意,前者清涼后者熱烈,放在一塊加以辯證綜合就調(diào)出一個恰切的溫度,另外,這二字的象征意義也極為精蘊,含而不露,輾轉達意,卻又一語中的,最后應了作者自己所層層推出的主題: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別的。

      (post by :2021-02-10 11:29:55)
       (0人推薦) 這篇文章真不錯! 給帖子評個分吧!
      快速回復

      限200 字節(jié)
      如果您提交過一次失敗了,可以用”恢復數(shù)據(jù)”來恢復帖子內(nèi)容
       
      1、回復廣告信息一律封號 2、粗口、謾罵、攻擊一律封號
      上一個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