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三级,网友在线 亚洲专区,亚洲免费一区,中文字字幕在线综合亚洲

<sup id="zyjhp"></sup>

  • <acronym id="zyjhp"></acronym>
    1. <mark id="zyjhp"><thead id="zyjhp"><dl id="zyjhp"></dl></thead></mark>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手機客戶端
      只看樓主 | 倒序閱讀 | 使用道具 | 瀏覽器收藏 | 打印 “四明狂客”有多狂?狀元詩人賀知章風流帝都50年,85歲出家修道!
      • 1589閱讀
      • 2回復

      “四明狂客”有多狂?狀元詩人賀知章風流帝都50年,85歲出家修道![復制鏈接]

      樓層直達

      關注Ta 發(fā)消息

      法老 
      發(fā)帖
      5061
      金幣
      26260
      威望
      3569
      貢獻值
      14709
      銀元
      11140
      注冊時間2018-11-17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02-10 15:58   , 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移動
        狀元詩人賀知章:仕途通達好酒風流,85歲還向皇帝告假嚷著出家!大唐最幸運的詩人,為官50年平安無事,死后11年安祿山才扯旗造反!
        天寶三年(744年)的一天,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鄉(xiāng)下的村道上,走來一位鬢發(fā)斑白的陌生老者,一群村童追著他嬉鬧,并好奇地詢問他的來處。此情此景,觸動了老者內心的詩情,即興賦詩二首,其中之一大家都耳熟能詳、過目成誦: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就是賀知章晚年的代表作《回鄉(xiāng)偶書二首》中的第一首,那位步履蹣跚的老者,就是唐朝的著名詩人賀知章。年已86歲(虛歲)的賀知章,此次是特地向唐玄宗告假回鄉(xiāng)出家修道的。

        因為生逢其時,賀知章的一生是幸運的,他36歲入朝為官,到86歲告歸修道,半個世紀的張狂不羈,卻能仕途通達、毫發(fā)無損,這在大唐的詩人中,是絕無僅有的。
        狀元之才
        印象中,唐代的許多詩人,都是偏科的,詩雖然寫得地,但是,科場上卻表現不佳。比如李白,并沒有參加正經科考,最終還是在賀知章等人的薦舉下,被玄宗招為供奉翰林的。再如杜甫,先后赴洛陽與長安應科舉試,均名落孫山,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以期謀份官職,結果碰上了安史之亂,只得到處漂泊。還有孟浩然,40歲了還跑到長安去應試,結果進士舉不第,還得罪了玄宗,不得已才歸隱老家襄陽,寄情山水。
        而賀知章卻是個考試型人才,寫詩科考兩不誤。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jiān)”。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出生于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qū)),后遷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賀知章的祖上是會稽賀氏,賀知章是太子洗馬賀德仁之族孫,他家世代官宦,在當時的社會中有較高的地位。賀知章因在家中排行第八,少年時候,也常常被鄉(xiāng)里稱作賀八。
        賀知章少時,勤而好學,10多歲便可寫詩賦文,少時即以詩文知名當地。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武皇恢復科考,賀知章一路披荊斬棘、過關斬將,一舉奪魁,成為當年的狀元郎。賀知章也成為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
        唐朝的進士跟后世不同,每科的錄取人數極少,很難考中,所以,當時才有“五十少進士”之說,意思是,50歲以前考中進士的人不多,賀知章36歲不僅考中進士,還被欽點為狀元。這樣的才華,在唐朝的寫詩人中,絕對鳳毛麟角。說賀知章是唐朝學歷最高的詩人,似不為虛。
        容人之量

        賀知章的一生,活在朝堂。簡單的一句話就能概括:36歲舉進士,其后50年的京官生涯,從正七品的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一直做正到三品的秘書監(jiān)。
        由于賀知章在朝為官時間太長,又是主掌朝廷文化機構的領導,所以,許多后進詩人都以結識他為榮,賀知章也以能與年輕人一起瘋狂為樂。通俗點說,賀知章是個玩家。我們看看他的朋友圈,就能明白他的業(yè)余生活有多豐富。
        “吳中四士”:賀知章少時以詩文聞名,神龍年間已名揚京城,開元初年與吳越人包融、張旭、張若虛以詩文齊名,世稱“吳中四士”,亦稱“吳中四友”、“吳中四杰”。其中賀知章、張若虛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張旭是書法家,也是詩人,包融所傳詩不多。詩作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最為著名。
        “飲中八仙”:賀知章好酒,與李仙一樣,都是有名的“酒仙”。不僅僅是李白與賀知章,唐代詩人中的酒鬼還有很多很多,與賀知章常常一起對飲的,還有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人,后來,杜甫還據此創(chuàng)作了一首《飲中八仙歌》,用追敘的方式、洗煉的語言、人物速寫的筆法,將這群酒鬼的形象定格在唐朝的詩歌天空。
        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第一個描畫的就是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說他喝醉以后騎在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樣。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頭,他干脆就在井底睡著了。常人哪怕喝得爛醉如泥,冷水一噴也就醒過來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過來,所以夠得上頭號“酒仙”。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個令人一見難忘的醉老頭兒——何監(jiān)。何監(jiān)的第一次出場,騎著白驢醉醺醺地進入靖安司。老頭兒一個不小心,就從驢上翻落,落入靖安司的“沙盤”里。這個姿態(tài)最野,且無所畏懼的何監(jiān),其原型就是“騎馬似乘船”的賀知章。
        賀知章與李白的相識與相知,就是源于一場酒局。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年已41歲的李白,為求職來到京城碰運氣。第一次來長安的李白無親友可投,只得寄身旅店,無聊度日。一天,李白在一座道觀偶遇了賀知章。都說文人相輕,可是,賀知章對李白卻極為賞識。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詩看,當他讀完《蜀道難》時,直呼李白為“謫仙人”,李白由此詩名大震。
        黃昏時分,賀知章邀請李白去飲酒,在酒店剛坐下,才想起身邊沒有帶錢。他想了想,便把腰間的金飾龜袋解下來,作為酒錢。這就是唐朝詩云著名的“金龜換酒”。兩人都能喝酒,直到大家微醉時才告別。兩人因為一首詩、一場酒,就成為捧打不散的“忘年交”。
        后來,賀知章向玄宗推薦李白,李隆基也久聞李白大名,這才將李白招進宮中。再后來,賀知章去世,李白獨自對酒,悵然有懷,想起當年的金龜換酒,便寫下《對酒憶賀監(jiān)二首》。其中的第一首為: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賀監(jiān)”即賀知章。唐肅宗李亨為太子時,賀知章曾官太子賓客兼正授秘書監(jiān),故詩題及序中以“賀監(jiān)”、“太子賓客賀公”稱之。“四明”乃浙江舊寧波府的別稱,以境內有四明山得名。
        《對酒憶賀監(jiān)二首》的第二首為: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山陰”即今浙江紹興,賀知章的故鄉(xiāng)!扮R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北麓。
        賀知章辭官歸里的當年,入宮不足3年的李白遭讒受謗,唐玄宗開始疏遠他,并賜金放還。在京城待不下去了,李白只得揮淚離開了長安。天寶六載(747年),李白前往會稽憑吊賀知章,回首往事,對酒思人,昔日的歡樂,今日的悲辛,一時涌上心頭,詩人不免“悵然有懷”,寫下了這兩首詩。
        風流之身
        在后世讀者的印象中,賀知章是位優(yōu)秀的詩人,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他最先作為詩人身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因為他那首多次入選小學教材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賀知章留給后世的一首著名的詠物詩。詩的前兩句連用兩個新美的喻象,描繪春柳的勃勃生氣,蔥翠裊娜;后兩句更別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為“剪刀”,將視之無形不可捉摸的“春風”形象地表現出來,不僅立意新奇,而且飽含韻味。
        賀知章的詩歌以絕句見長,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從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詩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反映和表現了社會生活中最本質的東西,即人情人性,寫出了人類所共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種情感。賀知章的詩歌感情自然、逼真,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源于生活,發(fā)于心底,意境深遠。由于其生逢盛世,仕途順利的人生際遇和曠達灑脫的個性,所以,賀知章的詩中沒有憤世嫉俗,身世悲涼的哀嘆,即使有惆悵,基調也是樂觀豁達的,風格氣度雍容,清新瀟灑。
        賀知章的詩很好,但唯一遺憾的是,存世的太少。賀知章一生到底創(chuàng)作了多少詩歌,現在無從探知,流傳下來的,只有十九題共二十首(包括斷句一則)。除了膾炙人口的《回鄉(xiāng)偶書》與《詠柳》外,其他的寫景抒情之作,也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題袁氏別業(yè)》: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詩中記述了作者的一次不經意的邂逅,因為喜好林泉之美,而誤入袁氏別墅,賓主輕松閑聊間,無酒不歡、詩酒風流的賀知章,當然會向主人索酒的。只是,喝著小酒的賀知章,仍不忘調侃一下主人,“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你不用擔心我沒錢買酒,這可不像那次在街上偶遇李白樣的囊中羞澀,今天我兜里有錢。全詩語言質樸、自然,風格散淡、瀟灑,不拘形跡又十分風趣,詩人的形象栩栩如在眼前。
        賀知章不僅精詩,還善書。賀知章善草隸是唐代書法名家。與賀知章同為“吳中四士”的張旭,有“草圣”之譽,賀知章與其為伍,其書法成就可見一斑。張旭之外,另一位唐代書法家鐘紹京也是賀知章的好友,畫圣吳道子還曾向賀知章學過書法。
        賀知章率性風流,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也是任性而為。據施宿在其所撰的《嘉泰會稽志》中稱:“凡人家廳館好墻壁及屏障,(賀知章)忽忘機興發(fā),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备]臮的《述書賦》也說:“湖山降祉,狂客風流,落筆精絕,芳詞寡儔,如春林之絢采,實一望而寫憂!备]蒙在其后還專門加了注釋:“(賀知章)每興酣命筆,好書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詩筆惟命……忽有好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
        只要有空地兒,只要興致來了,賀老師就提筆揮毫,渾然忘我地大書、特書,給當時的書法愛好者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與墨寶。
        只是,與其詩歌創(chuàng)作一下,賀知章的墨跡留傳很少,其傳世書法作品中,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草書等。《孝經》全卷縱筆如飛,一氣呵成,龍蛇飛舞,神采奕奕。略取隸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嚴謹作風,又有晉人流潤飛揚的風姿,對晚唐和宋人書風影響巨大。賀知章的作品被愛好書法者視為珍品。
        狂放之心

        賀知章之所以會后進如此熱心,是因為在他的成長道路上,也受到前賢的獎掖。初入仕途時,他有位名叫陸象先的表兄,是朝中宰相。陸象先非常欣賞賀知章的風趣幽默和才學,夸他是“風流之士”。賀知章能在朝中擔任國子四門博士,繼而升遷為太常博士,都少不了陸象先的引薦。
        唐玄宗即位后,陸象先被罷相外放。賀知章生命中的又一個貴人出現了,那個人就是張說。開元十一年(723年),張說升任中書令,賀知章立刻被推舉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接下來賀知章就一路青云直上,從太常博士升遷為太常少卿,725年,又因張說的關系,賀知章升任禮部侍郎,并兼任集賢院學士。一時之間兩加榮命,可謂極盡風光!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準備封禪,67歲的賀知章迎來了一次高光露臉的機會。封禪大典馬虎不得,須禮數周備方顯隆重。玄宗想起了賀知章,任命他為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參與這次封禪大典的籌備。封禪大典進行得很順利,君臣盡歡。
        然而,封禪后的第二年的一件大事,給賀知章帶來不小的麻煩——惠文太子李范辭世,身為禮部侍郎的賀知章,負責甄選人手、籌備葬禮。但在甄選的過程中,賀知章“取舍非允”,引起大家不滿。勛貴們集中在禮部衙門抗議,生性狂放的賀知章竟然架著梯子爬上墻頭,以此“居高臨下”來處置這起事件。
        賀知章如此行事,一時輿論大嘩,賀知章也因此被貶。這是賀知章仕途中的唯一一次滑鐵盧。但是,不久之后,賀知章又重新做回侍郎,兼秘書監(jiān),同時保留集賢院學士。
        晚年的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所以,李白才在詩中說“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但是,在他的詩歌里,卻很少能讀出狂意來。現在看來,賀知章的狂,是一種酒后清醒的從容:他的狂,是不拘小節(jié),縱情不羈的豪邁;他的狂,是為官多年,恪盡職守的尺度。他狂得有尺度,做了幾十年太平官,盡忠職守,毫不懈;他狂得有度量,他沒有架子,他不拘細行舉薦李白、李宓等人,他和孟浩然、杜甫等后輩都能相處得悠然自得,可謂是清談風韻。
        秘書監(jiān)雖位居四品,卻是閑職,雖無冗務,寵遇卻隆。于是,賀知章與一群達官顯貴,終日飲宴,他沒有王維的輞川別業(yè),單喜在長安市上,與三教九流痛飲狂歌。賀知章交游廣泛,上到皇族,下到平民百姓,有學子,有道士,只要有酒、有詩,就是快活神仙。
        所以當賀知章離開長安的時候,送別場面才浩浩蕩蕩。
        向道之志
        在長安城風光了半輩子的賀知章,轉眼就步入暮年,曾經的鮮衣怒馬,曾經的紅粉佳肴,已都難挽留他客居帝都的心,那一抹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慢慢地將他壓得喘不過氣來,于是,滋生了歸隱之心。那一年是天寶二載(743年),賀知章已是85歲的耄耋老者。于是,他向玄宗告假歸隱,理由是在出家當道士。
        賀知章之要出家修道,并不是一時的異想天開,而是與他的修身追求與生活態(tài)度有著密切關系。除了詩與酒,賀知章還有一個朋友圈,那就是“仙宗十友”:他們分別是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與司馬承禎。其中的代表人物司馬承禎,系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的后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少時篤學好道,無心做官,拜師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符箓、導引、服餌等道術,隱居天臺山玉霄峰。而其他幾位,都是亦官亦隱的向道之人。
        賀之章為人放達,什么樣的生活都想嘗試一下,對于修道養(yǎng)身之術,晚年猶好。據有關史料記載,賀之章決心向道,還有個小故事。賀知章長時間做京官,所以在長安購有自己的住宅。他家對門有一個小板門,有一個老人經常騎著驢在那兒出入,五六年時間,老人的臉色衣服都沒啥變化。詢問巷中的鄰里,都說是西市賣穿錢繩索的王老。經觀察,看出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賀知章閑時會到王老那里去擺龍門陣,老人迎接很恭敬謹慎。交往日深,賀知章才知曉老人善于修道煉丹之術。賀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為師。
        后來,賀知章和夫人拿一顆明珠,特地敬獻給老人,請求老人講授道法。老人卻將明珠交給童子拿出去換餅。寶珠是特意送給老人的,可老人卻如此輕用,賀知章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已經察覺,說:“道術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爭呢?慳惜之心不停止,道術沒有理由成功。應當到深山窮谷中,勤奮地、專心致志地探索尋取它,不是市朝所能傳授的。”賀知章聽了頗有心得,領悟了老人的意思,拜別了老人。過了幾天,老人不見了。賀知章明白是遇到真正的高人了。從此,更加一心向道了。
        思歸之情

        天寶二載(743年)的一天,賀知章得了一場大病,躺在床上不省人事了,蘇醒之后,賀知章這才下了辭官歸鄉(xiāng)修道的決心。賀知章專門并上表,請求皇上恩準他回鄉(xiāng)當道士。唐明皇在經過幾次禮節(jié)性的挽留后,最終批準了他的請求。賀知章提出將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贈出來作為道觀,玄宗也應允了,并且還特地賜名“千秋觀”。
        “賀知章,天寶初病,夢游帝居,數日寤,乃請為道士,還鄉(xiāng)里,詔許之。以宅為千秋觀而居,又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賜詩,皇太子百官餞送。(《唐書》)!
        天寶三年正月初五,是賀知章離京歸家之日,唐玄宗下詔在京城東門設立帳幕,特命皇太子及百官為之餞行。唐玄宗為賀知章擺酒宴,還要求與會者寫詩贈別。李隆基率先出手,寫下了《送賀知章歸四明》: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寫罷一首后,玄宗皇帝仍意猶未盡,于是,又追加一首: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箓,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皇帝老兒都帶頭敬酒獻詩了,皇子、大臣們哪能甘居人后呢?李白受賀知章之惠,當時正在長安待詔翰林,所以也身逢其會。席間,奉召寫下了命題作文《送賀監(jiān)歸四明應制》: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寧阻洞庭歸。瑤臺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不僅僅是李白,就連后世有奸相之稱的李林甫,也奉詔獻詩《送賀監(jiān)歸四明應制》一首,其詩曰:
        掛冠知止足,豈獨漢疏賢。入道求真?zhèn)H,辭恩訪列仙。睿文含日月,宸翰動云煙。鶴駕吳鄉(xiāng)遠,遙遙南斗邊。
        李白同賀知章的交情,李林甫當然是不能比的,所以,李白在交完命題作文后,又以個人名義給賀知章再賦詩一首,其詩為《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二句是什么意思呢?這是李白專門用來贊美賀知章書法的。李白在這里是引用王羲之故事來贊美賀知章。據《太平御覽》卷二三八記載,王羲之很喜歡白鵝,山陰地方有個道士知道后,就請他書寫道教經典之一的《黃庭經》,并愿意以自己所養(yǎng)的一群白鵝來作為報酬。
        李白的這首詩,用白話來表示就是:鏡湖水面如明鏡,您四明狂客歸來蕩舟盡豪情。古代有王羲之寫《黃庭經》向山陰道士換鵝的韻事,以您的才華,回到山陰后,一定也有這樣的禮遇。
        不僅如此,賀知章辭任時,還是太子賓客,所以,太子李亨對他更是“十八里相送”,戀戀不舍。
        賀知章歸鄉(xiāng),就這樣成為唐朝的一場盛宴。長安城最有權勢、最富才華的人物悉數到場,有唐一朝,除了賀知章,從來沒有一個文人,能享受過如此高的待遇?梢哉f“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盛世絕唱。
        有人說,賀知章的一生之所以如此順利,結局如此亮麗,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好時代。其實也不盡然,與賀知章同年出生吟誦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詩人陳子昂,就沒有老賀幸運。陳子昂是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的進士,比賀知章入龍門早了11年。其后,陳子昂雖受武則天青睞,授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但是,陳子昂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圣歷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鄉(xiāng),不久父死。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羅織罪名,加以迫害,最終冤死獄中,年僅42歲。

        賀知章生于初唐,卻在盛唐中大放異彩。有人說,他是唐朝詩人中唯一的贏家,在最恰當的時間,全身而退。因為,從天寶三載開始,大唐王朝已是暗流洶涌:
        天寶三載,權相李林甫已開始誅殺異己。天寶四載,李林甫重用酷吏羅希奭、吉溫。天寶五載,李林甫策劃韋堅、皇甫惟明之案,導致太子兩次婚變,太子身邊親信散失殆盡。天寶六載,李林甫構陷楊慎矜、王忠嗣! ……
        知進退,這或許才是賀知章一生不倒的重要原因。賀知章適時告老還鄉(xiāng),雖然躲過了一劫,但躲不過生老病死。賀知章回鄉(xiāng)不久,就驟然病逝。
        公元758年,賀知章死后的第14年,他又被新皇帝唐肅宗、曾經的太子李亨,加贈為禮部尚書。
      (post by :2021-02-10 15:58:06)
       (0人推薦) 這篇文章真不錯! 給帖子評個分吧!

      關注Ta 發(fā)消息

      法老 
      發(fā)帖
      5061
      金幣
      26260
      威望
      3569
      貢獻值
      14709
      銀元
      11140
      注冊時間2018-11-17
      沙發(fā)   只看該作者 發(fā)表于: 2022-02-09 21:24   , 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移動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K:osfd  
      • 建行

      關注Ta 發(fā)消息

      法老 
      發(fā)帖
      5061
      金幣
      26260
      威望
      3569
      貢獻值
      14709
      銀元
      11140
      注冊時間2018-11-17
      板凳   只看該作者 發(fā)表于: 2022-02-09 21:35   , 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移動

      賀知章書法【孝經】鑒賞

      賀知章的書法存世極少,現可見的草書作品只有《孝經》,其用筆酣暢淋漓,點畫激越,粗細相間,虛實相伴;結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直下,充分地體現了他那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賀知章的草書,拉開了盛中唐草書浪漫風氣的序幕。此外賀知章也擅楷書,有《龍瑞宮記》傳世。

      《賀知章草書孝經》與其他字帖的最大不同體現在其用筆速度和運筆技法。用筆速度。書法線條組織運動中的速度是構成書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書法藝術之所以能以“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孫過庭《書譜》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筆法的復雜性,因此,人們在討論書法時,談論得最多的就是筆法。而藝術實踐告訴我們,假如忽視速度的重要性,撇開速度孤立地去研究筆法、結構等其它形式因素,都是不夠全面的。速度貫穿于整個筆力的運動過程,并發(fā)生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與其它各種形式因素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縱觀《賀知章草書孝經》中體現速度的處比比皆是,如“離”、“也”、“其”等字。運筆技法。線條的智慧,在于駕馭毛筆的能力,在于體現出線條的力度與感情內涵。而形成線條之美的根本要素在于筆法,即運筆的技法。運筆技法的最佳境地是能觸變成態(tài),寫出提按頓挫、方圓轉折、粗細長短、正斜曲直、輕重疾徐、縱橫剛柔、飛轉流動、起伏跳宕等線條,使空間線條美中具有運動的時間性,表現出萬物的姿致意態(tài)和生命的節(jié)奏。

      《賀知章草書孝經》中書法中線條的頓挫、跌宕、轉折、收放、趨向、走勢、剛柔、曲直、輕重、疾徐等諸因素的對比協調、相引相距、相反相成。此書法中鋒行筆,圓渾蒼潤,尤其是勾挑之筆,頓如山安之后,趯然而起。從結體上看,非常開闊,字形搖曳擺動,機趣橫生。這樣將點畫的厚重、結體的寬博、章法的傾側綜合起來,爛漫奔放與稚拙自然交相輝映,氣象曠達而排奡,點曳自信與布白開合妙合無間,內力騰躍而雄逸,產生了非常強烈的獨特風格。

      草書孝經:賀知章書寫(縱26.0厘米,橫265.1厘米)

      《孝經》是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所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之作。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簾o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陡π獭吩疲阂蝗擞袘c,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对姟吩疲簯(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对姟吩疲嘿砼d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对姟吩疲汉蘸諑熞窬郀栒。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对姟吩疲菏缛司,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对姟吩疲簮疸┚,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IxxA8[^V  
      快速回復

      限200 字節(jié)
      如果您在寫長篇帖子又不馬上發(fā)表,建議存為草稿
       
      1、回復廣告信息一律封號 2、粗口、謾罵、攻擊一律封號
      上一個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