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書法【孝經】鑒賞
賀知章的書法存世極少,現可見的草書作品只有《孝經》,其用筆酣暢淋漓,點畫激越,粗細相間,虛實相伴;結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直下,充分地體現了他那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賀知章的草書,拉開了盛中唐草書浪漫風氣的序幕。此外賀知章也擅楷書,有《龍瑞宮記》傳世。
《賀知章草書孝經》與其他字帖的最大不同體現在其用筆速度和運筆技法。用筆速度。書法線條組織運動中的速度是構成書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書法藝術之所以能以“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孫過庭《書譜》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筆法的復雜性,因此,人們在討論書法時,談論得最多的就是筆法。而藝術實踐告訴我們,假如忽視速度的重要性,撇開速度孤立地去研究筆法、結構等其它形式因素,都是不夠全面的。速度貫穿于整個筆力的運動過程,并發(fā)生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與其它各種形式因素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縱觀《賀知章草書孝經》中體現速度的處比比皆是,如“離”、“也”、“其”等字。運筆技法。線條的智慧,在于駕馭毛筆的能力,在于體現出線條的力度與感情內涵。而形成線條之美的根本要素在于筆法,即運筆的技法。運筆技法的最佳境地是能觸變成態(tài),寫出提按頓挫、方圓轉折、粗細長短、正斜曲直、輕重疾徐、縱橫剛柔、飛轉流動、起伏跳宕等線條,使空間線條美中具有運動的時間性,表現出萬物的姿致意態(tài)和生命的節(jié)奏。
《賀知章草書孝經》中書法中線條的頓挫、跌宕、轉折、收放、趨向、走勢、剛柔、曲直、輕重、疾徐等諸因素的對比協調、相引相距、相反相成。此書法中鋒行筆,圓渾蒼潤,尤其是勾挑之筆,頓如山安之后,趯然而起。從結體上看,非常開闊,字形搖曳擺動,機趣橫生。這樣將點畫的厚重、結體的寬博、章法的傾側綜合起來,爛漫奔放與稚拙自然交相輝映,氣象曠達而排奡,點曳自信與布白開合妙合無間,內力騰躍而雄逸,產生了非常強烈的獨特風格。
草書孝經:賀知章書寫(縱26.0厘米,橫265.1厘米)
《孝經》是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所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之作。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簾o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陡π獭吩疲阂蝗擞袘c,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对姟吩疲簯(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对姟吩疲嘿砼d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对姟吩疲汉蘸諑熞窬郀栒。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对姟吩疲菏缛司,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对姟吩疲簮疸┚,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IxxA8[^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