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57121
-
- 注冊時間2018-11-17
- 最后登錄2025-03-31
- 在線時間13606小時
-
- 發(fā)帖5061
- 搜Ta的帖子
- 精華0
- 金幣26260
- 威望3569
- 貢獻值14709
- 銀元11140
-
訪問TA的空間加好友用道具
微博條 | 粉絲86人
關注Ta
發(fā)消息
- 發(fā)帖
- 5061
- 金幣
- 26260
- 威望
- 3569
- 貢獻值
- 14709
- 銀元
- 11140
注冊時間2018-11-17
|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01-15 17:12
, 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移動
從流傳下來的書法(文字)遺跡上看,早在先秦就因材料的不同出現(xiàn)了像契刻書(殷商甲骨),鑄造書(商周青銅銘文)、朱墨書(春秋戰(zhàn)國)等三種書寫藝術形態(tài)——刀到、鑄造、用筆書寫——由此產生書法審美視野中的諸如“刀味”、“金石氣”,“筆味”、“書卷氣”等審美品格。 西周康王(約前11世紀—前10世紀間)金文《大盂鼎》,清道光初年陜西省眉縣禮村出土,曾歸潘祖蔭,今存中國歷史博物館。銘文19行,共291字。內容記載周康王對貴族盂的訓誥和賞賜財富的命令。此鼎是迄今為止出土的西周時代形制最大的青銅器。金文大都是刻范鑄造,因此字的筆畫要比契刻在獸骨上的甲骨文粗壯,在單線的組合中往往出現(xiàn)了粗點子,有些筆畫甚至寫成了面,點、線、面組成了獨特的金文字體。在結構方面,各部分的配合與呼應比較講究,象形意味比甲骨文少,符號性強,外形以長為主,大小漸求勻稱,行款也整齊清楚,富于裝飾性。 大盂鼎銘文,點畫圓渾,骨力內含,下垂的筆畫下端用筆較重,略為粗壯,然后提筆收起,形似倒韭,非常美妙; 體勢謹嚴而不乏變化,有詭譎莊麗之感,加上布局精整、規(guī)則,字里行間體現(xiàn)了威嚴的氣勢和瑰偉的色彩。銘文書法與青銅器形制,渾然一體,相得益彰,使人想見當時那種祭天地敬鬼神的情景,神秘、莊嚴、虔誠、隆重,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故大盂鼎銘文書法,實為西周前期金文書法的典范。 大盂鼎銘文不僅記錄了周康王下達的一道命令的內容,而且“書史之性質變?yōu)槲娘棥?郭沫若語),與花紋同其效用,同時正如宗白華在《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所說: 主要“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就象音樂藝術從自然界的群聲里抽出純潔的‘樂音’來,發(fā)展這樂音間相互結合的規(guī)律。用強弱、高低、節(jié)奏、旋律等有規(guī)則的變化來表現(xiàn)自然界 社會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币虼 大盂鼎銘文的書法美,不是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裝飾美,而是見情感有生命的“有意味的形式”,積淀著漢民族深沉而獨特的審美意識。 在大篆體系中,甲骨文的刀刻和金文的鑄造形成了審美意象上的巨大反差。甲骨文因用刀在堅硬的龜甲獸骨上刻劃(有不書而刻、先書再到、書而未刻等方式),線條方折、尖細、勁挺,成形方式非常簡單、金文的制作方式卻復雜的多,雖然有一例為不經書寫而是直接用刀在青銅器上刻寫文字、這是少例,需要高級工匠才能完成。更多的程序是銘文與青銅器一起鑄造而成,“要經過書——刻——鑄——清砂等四道工藝過程,用毛筆寫好銘文,刻成字模,或一字一模,或數(shù)字一模,合成全文鑲嵌在青銅器鑄造時所制成的陶范上。 陶范分內范和外范兩部分。鑲嵌在內范上的字模,鑄成的銘文在器物內壁;在外范上的字模,銘文即在器物的外壁,有的銘文也鑄在器物的蓋、柄、耳、口、環(huán)、足等部位。” 由此可見,厚重的金文書風其審美成因是多方面因素相組合的結果:一是書寫者,應該是一個有文化的人,當然也可能是器物的主人,擁有這種器物者本身一定是一個貴族,而在周代,貴族階層從小就要接受規(guī)定的教育,于是也可說是個文化人。二是刻工,因制模泥坯可塑性較強,刻工就可根據(jù)書跡細致刻畫,盡可能地保持筆畫的原貌。這就可以做到甲骨文所不能完成的一些粗大的團塊效果。 另外,陰文銘文的字模是凸出的,為了不使筆畫在高溫青銅液的沖洗下脫落,就需加強筆畫相交處的牢度——加寬、加圓,于是出現(xiàn)變化豐富的金文線條。三是鑄造,因青銅器的鑄造需要極高的溫度,當這種高溫青銅液沖進字模時無疑會磨損刻好的字形筆畫,使字口模糊,從而產生渾圓的感覺。四是清砂,脫掉陶范,打磨器物,青銅器是光滑明凈了,但銘文卻進一步變得更加圓渾。 經過這些步驟,金文線條的鋒芒無法銳利,缺乏銳利質感的線條,在后世的手跡作品中雖然不能夠在風格取向上作為一種追求,但卻于無意之中形成了西周金文書風的時代標志——敦厚、堅實、淳樸、圓渾。 《大盂鼎》在“四大國寶”中,其線條是堅實肥厚的典范。作為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大盂鼎》雖已初具圓渾樸茂的金文線質,但同時在書寫上又多有殷商甲骨鍥刻遺風,線條起止常出鋒芒,爽利勁挺的筆畫隨處可見,具有強烈的筆書意識,較少人工修飾痕跡,一任手書的原生狀態(tài),當然這也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共同特點。 有一點很明顯,《大盂鼎》中塊面、團塊類的筆畫較其他三寶要多見,這大約秉承商代的青銅銘文的緣故吧,商代的青銅銘文圖像意識、符號意識很強烈,《父辛卣銘文》就是一尊這樣的作品,外形考究,圖像精致,各類符號無不表現(xiàn)出平衡、整飭的美感。《大盂鼎》在風格上與此相似。 在臨習時用筆的重點要放在把握線條質感上,用筆提按合度,起收爽勁有力,避免拖泥帶水,過于遲澀。所用毛筆要偏大些,這樣在表現(xiàn)肥厚線條和團塊類效果時才有開合的余地!洞笥鄱Α饭P畫中段較為肥厚,兩端呈尖狀,這種過渡要自然,特別是收筆處,不可飄浮。 《大盂鼎》的字形結構,多縱勢長形,已初步形成中原正統(tǒng)篆書縱向取勢的基本面貌。左右結構與上下結構的字大多結合緊湊,同時又通過筆畫的穿插避讓,使其顧盼生情,俯仰自得。與諸多充滿理性色彩的西周晚期金文相比,在臨習《大盂鼎》時,更要注重其渾然天成的自然體勢、甚至通過夸張變形以求其趣,不可過于理性,一味求整、求齊、求方。與早期西周青銅銘文不一樣的是,原來金文的忽大忽小的字形結構到《大盂鼎》時已經有了相對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說明在結構上明顯受到人為方面的控制,從而展現(xiàn)出較為清晰的序列感,這意味著周人成熟書風的即將到來。 西周金文的章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豎行排列、縱有行、橫無列,以《天王簋》、《毛公鼎》為代表;第二類在第一類縱行排列的基礎上,照顧橫向的排列與顧盼,以《大盂鼎》、《散氏盤》為代表;而第三類強調橫向的有序排列,形成縱有行、橫有列的規(guī)整劃一的章法格局,以《墻盤》、《虢季子白盤》為代表。練習《大盂鼎》在章法布局上,既要考慮到普遍字形的縱向取勢、又要注意上下字間的大小錯落與呼應貫通,同時也應注意橫向宇聞的左右顧盼與疏密開合,從而使整體上產生節(jié)奏感和律動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