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之),號十樵、嵩樵、癡庵、癡仙道人、煙潭漁叟,平陽府洪洞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天啟二年(1622年),考中進士,入選庶吉士,歷任太子左諭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禮部尚書。弘光政權建立,出任東閣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跟隨錢謙益投降清朝,授禮部尚書、弘文院學士、太子少保。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安葬于河南鞏義縣洛河邊,謚號文安。
王鐸善于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此外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師古臨帖是獨具特色。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guī)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
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fā)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稱“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王鐸工正、行、草書,得力于鐘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于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時風中另樹一幟。
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洛州香山詩軸》,在結字上把米芾的倚側發(fā)揮到了極致,再以漲墨法略去點畫改變字形,確實有“破鬼膽”之怪;再以中鋒強力掠扛,輕重對比強烈,真正有神龍飛騰的不測之力。
王鐸《香山寺作五律詩軸》,草書, 縱260.3cm 橫51.8cm 日本藤井有鄰館藏
《王維五言詩卷》,書于崇楨十六年(1643年),綾本,楷書、草書。此詩卷后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鐸作品中則不乏見,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整體感強,結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復雜,線條枯實互應,故其成就被人給予很高評價。
《王維詩卷》楷書錄唐代詩人王維《濟州過趙叟家宴》、《春過賀員外藥園》二詩,后有行書自題一段。末款“王鐸”,左鈐“王鐸之章”、“大宗伯印”。本幅鈐有“秘晉齋印”、“溥侗之印”及引首處所鈐“秘晉齋”等藏印三方,說明此卷曾藏榮郡王綿億處,后歸溥侗所有。
王鐸楷書并不多見,他在跋中亦云:“書綾卷鮮書楷法者!贝司頃ㄐ劢。》伭,結字不求工整,大小欹側,皆出于法度之外,但通篇觀之,則氣韻生動,古拙莊重。
《王維詩卷》紙本,縱21cm,橫165.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書綾卷鮮書楷法者,即華亭玄宰亦未之觀也。癸未十二月過履吾老親翁琴言齋,筆墨研皆精良,挑燈書二卷,俱楷。時同上黨郭漱六山陰未五溪。明月秣騾入紫團峰及西崖諸勝。時酒甚釅,蘇門泉聲沸響,在吾幾席。識於後,將來一披覽,於書道有進,定嫌此欲唾於卷上。奈何,奈何。王鐸。
王鐸 臨王筠帖軸 186.8X50.7厘米 綾本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
筠和南至節(jié)過念慕深至情不可任寒凝道體何如想比清豫弟子羸勞每惡(*)弊何理眷清勤比日來敘遣王筠和南起哉表弟一噱王鐸丁丑六月
《臨王筠帖軸》為四行書,主題三行書如空中的柳條左右搖曵飛舞,沒有一處是垂直平衡和安靜的,最后一行書乃落款小字,更是從左上向右下?lián)u蕩,末了還在邊空貼零擠上“王鐸”二字窮款。邱振中曾用“軸線連綴”的方法分析王鐸每行書的左右搖擺度,以感知這種章法的平面幾何關系。這種翰札書、藁草書中很常見的章法布白,一下子在大幅立軸作品中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驚險效果。這正是王鐸平面視覺空間構筑上貫徹其所謂“幽險猙獰”的“魔鬼美學”原則,讓人在視覺上如此強烈地感受到“劈山超海,飛沙走石,天旋地轉,鞭雷電而騎雄龍”的意象。王鐸在書法作品平面空間構成上的美學創(chuàng)造,已歷四百年而無人居其右。 王鐸 贈張抱一行書詩卷
釋文:
張抱一公祖招集湖亭有酒滄池對煙丘,相招者誰任意游。晉人唐人曾幾度,泉水溪水還同流。鐘鼓此城鳴白露,戎兵何處領高秋。蘆花今古依然在,羨爾無聲眠野鷗。登岳廟天中閣看山同友四圍紫邏坐相望,突兀高峰劃大荒。誰復凌空呼帝座,我今乘勝挹天漿。香煙古廟通靈氣,石路神丘點太陽。凍草暮云無限意,漢京封禪舊山房。牛首山同堪虛靜原一樽絕巘放高歌,回首禪房忘坎坷。旦樹晴分天目近,午帆氣挾海風過。山吞吳楚猶新燕,寺趁齊梁只故蘿。莫管星辰朽不朽,吹簫何處倚嵯峨。頻入頻入長安過九衢,誰知幽夢在髭須。只今人路何從說,漸審巖居不可無。屈指箸籌賒日月,傷心戎旅滿江湖。此生休外韜真處,錦瑟琪華待醐。
釋文:
張抱一公祖招集湖亭有酒滄池對煙丘,相招者誰任意游。晉人唐人曾幾度,泉水溪水還同流。鐘鼓此城鳴白露,戎兵何處領高秋。蘆花今古依然在,羨爾無聲眠野鷗。登岳廟天中閣看山同友四圍紫邏坐相望,突兀高峰劃大荒。誰復凌空呼帝座,我今乘勝挹天漿。香煙古廟通靈氣,石路神丘點太陽。凍草暮云無限意,漢京封禪舊山房。牛首山同堪虛靜原一樽絕巘放高歌,回首禪房忘坎坷。旦樹晴分天目近,午帆氣挾海風過。山吞吳楚猶新燕,寺趁齊梁只故蘿。莫管星辰朽不朽,吹簫何處倚嵯峨。頻入頻入長安過九衢,誰知幽夢在髭須。只今人路何從說,漸審巖居不可無。屈指箸籌賒日月,傷心戎旅滿江湖。此生休外韜真處,錦瑟琪華待醐。汴京南樓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臺新萑葦,宋家艮岳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崇禎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 抱翁公祖教正
《贈張抱一行書詩卷》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是王鐸五十歲在懷州所書作品,這二卷分別是王鐸行書和草書的精品。王鐸詩宗杜甫,此二卷十數(shù)首感事傷時的詩中發(fā)出了“百感中原事,魂魂向夜生”的悲鳴,乃是離亂戰(zhàn)火中奔波有感于生靈涂炭的“詩史”品格,因此前卷行書尤顯沉雄深厚,后卷草書乃感幽怨纏綿。
黃道周評價王鐸書法曾有“五十自化”之說 ,這是強調生活與人格歷練對書法風格成熟的審美卓見。
徐悲鴻曾有一詩,用“蟠、蛟、螭”這種極盡其變的“神龍”來比擬王鐸草書所塑造的形象,并贊之曰:“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彼踔吝發(fā)問說:“文安詩作猛虎吼,誰執(zhí)王字相雌雄?”王鐸書法的書法,到了《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時,已經(jīng)擺脫了模仿的痕跡,有了主體性較強的跌宕雄逸的意態(tài)!顿洀埍б徊輹娋怼芬嗍峭蹊I草書長卷現(xiàn)可見較早的一件。
《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在王鐸書法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這件作品可領略王鐸若干書法藝術特點。一個是強烈的節(jié)奏感使草書作品產(chǎn)生出運動力和沖擊力。《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中書法的點畫線質表現(xiàn)其彈性產(chǎn)生運動力,運動的返急產(chǎn)生沖擊力,在這一點上王鐸成功地將力運用到書法點畫的變化上,使筆在絹、絞、紙上的運動過程中產(chǎn)生頓挫、仰側、奇崛、突變,使個性的張揚發(fā)揮到極致。尤其是充滿著激情的用筆,如同少林武僧,有屈鐵之力,揮棒生風。一個是前無古人的字法造勢。王鐸亦受時風影響,但他站在傳統(tǒng)基礎之上,破除舊有的模式,創(chuàng)建出一種嶄新的恢弘博大的圖式,充滿藝術的震撼力。王鐸書法的一個鮮明特點便是造勢。
《王鐸贈張抱一行書卷》中,通篇顯現(xiàn)出變幻莫測的感覺,字勢左右叵詭,筆致老辣,章法宕逸。唐張旭狂草《古詩四帖》,如龍蛇之行,富于變幻,王鐸在這一點上進一步追求草書中險絕、突變、膨脹與內斂之勢,識字者,可領略觸筆、行筆、運筆中的運動軌跡。墨象萬千,酣暢淋漓。中國畫中有墨分五彩之說,利用墨之濃、淡、干、濕可使畫面產(chǎn)生出無窮的變化,顯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趣味。王鐸從中國畫中悟出用墨之道,并大膽地運用到書法創(chuàng)作中,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把漲墨之法發(fā)揮到極致。
《王鐸贈張抱一行書卷》中,其作品的沖擊力與用墨是分不開的,他書法點畫的流動感也與用墨緊密相關。歷史上在王鐸以前的草書大家無一人用“漲墨”法,此法實乃王鐸開創(chuàng)也,這種不同位置的參差對比,使作品在整體視覺效果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
最后是獨特筆法。王鐸筆法早年受二王影響,筆勢較為平和,行筆溫潤,他中年學米后,筆勢、筆法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后終于成中國書法技法集大成式的開拓者。在《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中,多處凸顯其集大成的大家手筆,可謂將壯美之力表現(xiàn)到極致。在中國書法發(fā)展的這條主線上,王鐸既崇尚對傳統(tǒng)吸收,又善標新立異達到裂變之意。王鐸為書近五十年的探索,終自成家法,成為“有明書法推第一”(吳昌碩詩句)、“于明季書壇可謂中興之主”(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
他的書法對后世影響極大。清代早期的傅山受王鐸書風影響之后,創(chuàng)博大流變之體,標立書壇。至近現(xiàn)代受王鐸書風影響最深,寫大草的書家,如林散之、沙孟海、沈鵬等書法家,都對王鐸書法有深入的研究和汲取過優(yōu)秀的養(yǎng)分。在日本等,他更是影響東瀛書壇多年。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fā)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在日本關西地區(qū)甚至整個日本書壇,有“后王(王鐸)勝前王(王羲之)”的說法。
王鐸行書作品欣賞橫卷《奉龔孝升書》紙本,15*146厘米,1651年王鐸60歲作,鎮(zhèn)江市博物館藏.
《奉龔孝升書卷》
《奉龔孝升書卷》為酒后佳作,行筆剛毅,元氣充盈,既是晚年頹廢生活偶發(fā)牢騷的寫照,也是悲劇情懷的痛苦表露,堪稱行書代表作之一。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又號癡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自幼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guī)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彼哪E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
王鐸的行草書特別是長條幅草書,以驚人的筆力,奇矯怪偉的體格,渾厚淋漓的筆墨,達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他的書法線條形成是極富個人特色的。他既不雷同于歷史上各名家,也異于同時代各家。他那霸悍雄強,扛山舉鼎的筆力是數(shù)百年來無與抗行的。
明代書法第一人,不是文徵明、董其昌,而是這位“貳臣”,他遠超趙孟頫,連臨帖,都達到了新境界。明代中后期,社會危機四伏,反而是給文學、書法的發(fā)展,帶來新契機,尤其是行草方面,更是進入一個新高潮。王鐸就是明代書法集大成者,尤其是草書上,無論是筆法、結構、章法和墨法上,都做出了歷史性的新高度。而這一點,無論是文徵明、董其昌,都沒有做到,在書壇泰斗沙孟海老先生看來,王鐸是書法界的“中興之主”,他的原話如下:(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子昂、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在沙孟海老先生眼里,他遠超趙子昂、董其昌等人,并扭轉他們帶來的“流弊”!啟功先生給予的評價,比沙孟海還要高:覺斯(王鐸)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在啟功先生看來,500多年來,無一人能超越他!吳昌碩先生直接給予了:文安健筆蟠蛟璃,有明書法推第一。在吳昌碩看來,王鐸的書法,明朝第一人!
王鐸因降清,也是大家常說的“貳臣”,而“貳臣”經(jīng)歷,讓他晚年痛苦不堪,書法再次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王鐸學的是王羲之、米芾等古人,他的學習,是對古人的再造和消化,而不是照搬,能做到這一點,靠的是他的學養(yǎng)和能力,臨帖都臨出新境界!以他的《擬山園帖》為例,都是臨摹古人的法帖,他臨摹非常有特點,并不是亦步亦趨的臨寫,他隨意刪取法帖的片段,或者把幾件法帖拼合在一起,他把古人的作品作為自己創(chuàng)意的起點,加上自己領悟,讓這些作品成為成為他的代表作。《擬山園帖》再現(xiàn)他臨摹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即是傳承,又是創(chuàng)新,來自古典,又有時代的特征,正如清代書法家倪燦云:王覺斯寫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清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
他的《擬山園帖》傳到日本后,轟動整個日本書壇,還因此衍發(fā)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日本尊稱他為“書圣”,并說“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說王鐸超越王羲之,還是有些夸大,至少與王羲之比肩!
如果說趙子昂是復古派,而王鐸就是“革新派”,他推動書法向前走大大一步,如精到和放縱的準確控制,章法的豐富性和想象力,新的節(jié)奏變化,筆法與墨法的交融(苦筆、漲墨法),堪稱“明朝書法第一人”!
很多人,一開始接觸王鐸書法,覺得是“丑書”、“怪書”,這是因為他受雋秀飄逸的書風影響,一下子接受不了粗獷狂放的書風而已。
王鐸的《擬山園帖》
[font=&]王鐸尺牘刻本
[img]http://static.zxart.cn//UploadFiles/20190912/20190912110001_0400.jpg[/img]
[img]http://static.zxart.cn//UploadFiles/20190912/20190912110003_7561.jpg[/img]
王鐸 臨《瑯華館帖》 局部 廣東省博物館藏
王鐸遺世刻帖雖有《擬山園帖》、《龜龍館帖》、《瑯華館帖》等,但現(xiàn)存完整的只有《擬山園帖》、《瑯華館帖》二帖刻石!稊M山園帖》因歷久損耗,加上文革期間破壞,石面斑剝,有些字口殘損嚴重。唯《瑯華館帖》因出土時間晚,原石保存完好,被專家及書法愛好者視為王鐸書法帖刻中的珍品。
《瑯華館帖》刻石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原石拓片精拓少之又少,極為珍貴。1958年在河南洛陽洛寧縣明末清初兵、刑二部侍郎張鼎延別墅遺址出土,作者為王鐸。從《瑯華館帖》中,王鐸與張鼎延之來往書信內容“親家”、“年翁”、“姻弟”、“天政婿”等字眼看,王鐸與張鼎延既是同榜進士,又是河南同鄉(xiāng),同在京做官,且王之女兒嫁與張子天政,同年關系,姻親關系,兩家關系自然最篤,往來書信,聚讀會文,共游山水,相互唱和,亦當不少。王鐸既是書法名家,張氏求其將書信詩文刻石成帖,傳留后代,當是情理中事。
王鐸《瑯華館帖》用筆精妙,張弛有度,流轉自如。他的筆法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時而以濃、淡甚至宿墨,大膽制造線條與塊面的強烈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節(jié)奏,其章法渾然天成,不能不說這是他晚年一幅傳世佳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