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繇(151-230年),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三國時期魏國重臣,著名書法家。鐘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fā)展,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后世尊為“楷書鼻祖”,與書圣王羲之并稱“鐘王”。南朝庾肩吾評為“上品之上”;唐朝張懷瓘在《書斷》評為“神品”。
鐘繇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兼工,其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張懷瓘《書斷》說:“元常真書絕世,乃過于師,剮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彼麑懙米詈玫氖强瑫缎蜁V》評價說:“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
鐘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并接近完成的時期。在完成漢字的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鐘繇繼往開來,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一方面他能適應(yīng)時代潮流,善于學(xué)習(xí)民間出現(xiàn)的新書體;另一方面他勤奮學(xué)習(xí),善于思考與鉆研。據(jù)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說:蔡邕受于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wèi)夫人,衛(wèi)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由此可見,鐘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
鐘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其作品《調(diào)元》《力命》《賀捷》三表,都是后人臨本,只有《薦季直表》可信性最強,在唐宋時期由宮中收藏,周圍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貞觀”玉璽,宋徽宗趙佶“宣和”、宋高宗趙構(gòu)“紹興”,以及清高宗“乾隆真賞”等御印,說明它曾經(jīng)由以上各帝御覽。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毀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今僅存其影印件。《薦季直表》藝術(shù)成就很高,元代陸行直贊美此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tài)”,為“無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跡”。
歷代對鐘繇的書法評價極高。梁武帝撰寫了《觀鐘繇書法十二意》,稱贊鐘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庚肩吾將鐘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說“鐘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張懷瓘更將鐘書列為“神品”。此外,宋岑宗旦、清劉熙載等都給以極高評價。
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fā)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鐘繇之后,許多書法家競相學(xué)習(xí)鐘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后張旭、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chuàng)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鐘論之要。
總而論之,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他和東漢的張芝被人合稱為“鐘張”,又與東晉書圣王羲之被人并稱為“鐘王”。對于漢字書法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 《薦季直表》1
《薦季直表》2
《薦季直表》3
《薦季直表》4
傳世的中國書法墨跡,多至不可勝數(shù),其中有一件,光輝奪目,極為人注意,這就是鍾繇的《薦季直表》,《薦季直表》又稱《薦關(guān)內(nèi)侯季直表》,傳魏鐘繇書。末行署“景初二年(221)八月司徒東武侯臣鐘繇表”。小楷。刻帖有此作十九行,為《賞齋帖》本,25.7×13.7cm。另作十三行。員跡遞藏宋薛紹彭、元陸行直、明沉石田、華夏。清入內(nèi)府。一八六零年圓明園被燒時為英兵所劫,后為裴景所有,又被竊走,埋入土中,致朽毀。
《三希堂法帖》以此冠首。此帖紙墨奇古,筆法深沉。它具有鐘書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深的書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如陸行直云:“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模,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tài)!蓖跏镭懜J為,在此帖愿世之后,“天下之學(xué)鐘者,不再知有《淳化閣貼》”。即指此帖之藝術(shù)價值皆在《淳化閣帖》中所載諸刻帖之上。審該帖,其筆畫、結(jié)體極其圓活,章法錯落有致,有所謂“云鶴游天”、“群鴻戲!敝钊。
《宣示表》
《宣示表》,無款。或謂晉王羲之臨本。此為刻日本《晉唐小楷》刻本。23.9×11.9cm。小楷十八行。此作其結(jié)體高古,筆意純樸,章法自然,而點畫之間,剛?cè)峤詡,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后人所評鐘書“清勁”、“雅趣”、“神妙”等特色於此表中尤為鮮明。
《賀捷表》
《賀捷表》亦稱《戎路帖》,《賀克捷表》。鐘繇書于建安二十四年(219)閏月九日。此表有大小二本。此為日本藏(影岡齋帖)捐本,24.6×27.2cm。小楷十三行。另有《淳化秘閣續(xù)帖》、《玉煙堂》諸刻。
明·王世貞跋:“清麗無前,唯結(jié)法似小異!鼻濉ね跚灏希骸扮娞禃,唐摹《賀捷表》為第一,幽渾而大雅,或正或偏,誠具方外之妙。
《賀捷表》除了與《薦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具有共同的特征外,又有自身獨特的地方。大小、長短、粗細的反差極大,如“臣”、“繇”、“言”三字與左邊的“以”、“無”、“任”、“不”四字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保留著許多隸意的線條中,行書的用筆方式極為明顯,筆與筆之間、上字與下字之間,顧盼生姿,雖筆斷而意連。筆畫的起止比較外露、隨意,在古雅的主調(diào)中透露出生動、活潑的氣質(zhì)。
此帖書寫自然,風(fēng)格古樸,筆法堅厚,結(jié)體茂密而意象幽深。從整體看,雖尙未脫盡隸書筆意,但已屬楷書,或即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所云之“八分楷法”。
《力命表》
《力命表》,刻作“傳為王羲之臨本”。小楷八行。橫無列、豎成行,行距拉得很開,造成強烈的虛實對比。筆畫粗細懸殊,長短不一,結(jié)體奇正有別,大小不等,穩(wěn)而含蓄。有許多隸書的筆意和豐富多樣的姿態(tài)。字內(nèi)留有許多往回的空白,風(fēng)格古雅。鐘繇的《力命表》與《薦季直表》、《宣示表》都有些共同之處。這些特征與后來的王羲之的筆畫較直露、體勢較方整、行距較近的表現(xiàn)方法,以及清勁峻峭,俊秀妍美的風(fēng)格迥然不同。
《昨疏還示帖》
《昨疏還示帖》清勁閑雅,體端貌和,為小楷書中的上品。筆畫清勁,瘦而腴,剛而柔。行筆不緊不慢,嫻靜溫雅。較之《宣示表》、《力命表》勁健,較之《墓田丙舍帖》和《薦季直表》沉靜。點畫已全脫去隸書、章草的風(fēng)貌,已形成楷書規(guī)范的用筆方法和點畫形象。豎畫已是用側(cè)起斜勢的中鋒,比《薦季直表》平鋒鋪毫的隸法堅筆中鋒,已有本質(zhì)的變化。比之《賀捷表》保留尙多的章草遺意也前進了一大步,使楷書筆法臻于完善。結(jié)體端和茂密,
全文突破點畫間的勻稱分布,使字內(nèi)有大塊之白,而白的位置又有奇變,有在字的左、右、上、下、中部之異在如“何”、“而”、“蓋”、“恕”、“還”等字之類。最為奇妙的是減少點畫間的觸筆(聯(lián)接)。結(jié)體端和茂密,氣息流通,意蘊空靈。
凡字內(nèi)之方框均不封閉,必留一、二個,甚至有留三個氣口的以求活氣?騼(nèi)之點畫,亦不與框架相觸,其位置又生變化。他把字的觸筆,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有的字竟誤觸筆,如繁體的“樂”、“聞”等字,令人驚嘆!章法取有行無列,行氣中隱寓大小、斜正、開合之變,生錯綜起伏之勢。后世楷書必有界格,死守勻,狀如布算,真不知離楷書神髓有幾千萬里,充斥書壇,令人汗顏。要之,鐘繇在此帖中完備楷書法度并使楷書開啟了一種新的風(fēng)貌,他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對推動楷書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