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溧陽市別橋鎮(zhèn)黃金山顏家村,有一戶人家,主人叫顏志興。他看上去50多歲,1.75米左右的個子,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住在顏家村的后面,以前有個小院,院里面種著各種花木,一年四季青翠繁華。
他的父親叫顏書生,據(jù)村上的老人講他在國民黨部隊(duì)任職,解放后回到了家鄉(xiāng)。寫有一筆好字,村上的老人記憶尤新。他的侄子阿寶隨國民黨去了臺灣,家住桃園機(jī)場附近,具體職位也不清楚。顏志興回憶說:“我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媽媽告訴我,阿寶參加了國民黨,他父親去世的時候,孤苦伶仃一個人,是以父親老弟兄三人為其奔的喪⋯⋯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后,允許臺灣的親屬回大陸探親。阿寶回來過,幫他父親重新修了墓。并且送我們老兄弟后代每家人家一只金戒指!鳖佒九d開心地說:“母親告訴我,父親不但奔葬了阿寶的父親,還有一位無主抗日老兵的尸骨,在阿寶父親的旁邊。80年代一次遷墳運(yùn)潮中,一并挖出,遷到新墳,依舊靠在阿寶父親的旁邊!彼f到這些對父親充滿了欽佩。
顏家村(古稱后顏村)南石橋,砌著一塊塊滄桑的古石碑。上面記載著高皇帝龍興建元洪武時,距今400-500年歷史,有顏克勤在江西廣昌治政,歸捐此奉別建祠宇后顏村東。告訴族人唐朝大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公九世孫顏日輪,于北宋初年從句容虎耳山遷居溧陽黃金山顏村……
橋在村的南面,它的上游一直延伸到丫髻山的青龍壩。河水到這里變得寬闊,取名叫大頭壩。石上有許多精美的花紋,有鳳凰展翅,牡丹花開等等。據(jù)村上老人講當(dāng)初祠堂規(guī)模宏大,光是插旗桿的石墩就有幾噸重,旗桿所用的木頭有幾個人合抱圍那么粗。房間一直建到半里路之外的黃金山村,院前院后都是青石板鋪成。明嘉靖二十九年忽遭火厄,顏克勤居第及祠宇燒得一干二凈!嘉靖四十年,后顏村廷椿文信文芳等又修祠一所……七八十年代摧毀,祠堂碑石被人們敲碎砌到了這里。
仔細(xì)地看這些碑,發(fā)現(xiàn)有一塊民國時期的,上面斷斷續(xù)續(xù)地記錄著一位烈士英勇就義的壯舉?上П淮迕駛兦盟,又砌在橋內(nèi),看不到全部內(nèi)容,不知是不是他?不管怎樣,顏志興的父親做了一件好事,為他豎碑,保留了足跡。終有一天,當(dāng)南石橋的碑受到保護(hù),挖掘出來,一切后人都會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