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1585~1646)明末學(xué)者、書畫家、文學(xué)家、儒學(xué)大師、民族英雄。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首輔)?骨迨,被俘殉國,謚忠烈。他通天文、理數(shù)諸書。工書善畫,詩文、隸草皆自成一家。是晚明書壇比較有代表性的書家之一。他的書法以楷書和行、草書名世,并且在理論上也提出了一些富有見地的書學(xué)主張,對中國書法的發(fā)展起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在晚明書壇甚至在中國書法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從黃道周書論中,反映出他對魏晉書法是比較傾心的,尤其對鐘繇、索靖等具有古樸書風的書法更為欣賞。
黃道周以隸書鋪毫和方折行筆,點畫多取隸意;字雖長,但強調(diào)向右上橫勢盤繞,讓點畫變得綿而密,雖略帶習氣,但奇崛剛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式語言,尤顯出其人剛直不阿的個性。黃道周善楷、行、草諸體書,又工隸書。他的楷書,如《孝經(jīng)卷》、《張溥墓志銘》,字體方整近扁,筆法健勁,風格古拙質(zhì)樸,十分類似鐘繇楷法。不同處是,鐘書于古拙中顯得渾厚,黃書則見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響。他的行草書,如《五言古詩軸》,大略類其楷書的體勢,行筆轉(zhuǎn)折方健,結(jié)字欹側(cè)多姿,樸拙的風格同樣接近鐘繇。他的隸書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點,不如楷書那樣古拙清剛。
黃道周的楷書創(chuàng)作審美是對鐘繇、王羲之、顏真卿三種書法流派的師承、融合與嬗變:對鐘繇楷書《宣示》《季直》《墓田》的深入臨摹,使他的楷書之作擁有了古樸、茂密的審美質(zhì)感;對雅致、勁健楷書流派中的王羲之、歐陽詢等名家楷書書法的研習,使他的楷書作品擁有了勁峭、緊結(jié)、優(yōu)美的審美內(nèi)涵;對厚重、豪放楷書流派中的顏真卿、蘇東坡書風的效仿,使他的楷書創(chuàng)作擁有了豪放、寬博的審美特質(zhì)。 尤為重要的是黃道周以理學(xué)大家的學(xué)養(yǎng)、“嚴冷方剛,不諧流俗”的獨特個性和為道義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崇高人格把以上所師承的各種楷書書風串聯(lián)起來,加以融合、錘煉和升華,凝煉為他楷書創(chuàng)作中的質(zhì)樸、茂密、剛毅、優(yōu)美、駿爽、峭厲等審美內(nèi)涵,并形成了崇高人格與書法境界的高度統(tǒng)一。 黃道周楷書創(chuàng)作這種擁有多方位的師承淵源,具有深厚學(xué)養(yǎng)、強烈個性和崇高人格支撐的審美創(chuàng)造,無疑是對中國書法審美歷史的一種重大貢獻。黃道周以“遒媚為宗”“加之渾深”等書法理論觀念,對風靡當時的董其昌“纖靡”“佻靡”書風進行矯正,其遒媚觀念中的剛勁、茂密、駿爽等審美內(nèi)涵無疑是糾正靡弱、稚嫩書法時風的一劑對癥良藥。而且,黃道周把這種“遒媚為宗”“加之渾深”等觀念落實到楷書創(chuàng)作實踐中,其楷書創(chuàng)作中的質(zhì)樸、峭厲等審美內(nèi)涵,對晚明流行的靡弱、稚嫩書風也是有著重要的糾正作用。事實上,晚明后期及清朝前期王鐸、倪元璐、傅山等名家所形成的“骨力嶙峋”“筋肉輔茂”等創(chuàng)作審美書風,應(yīng)該是在黃道周的“遒媚為宗”“加之渾深”等書法審美理論觀念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豐碩成果。
黃道周的行書和草書,行筆轉(zhuǎn)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有力量,又有姿態(tài),是黃道周行草書的主調(diào)。他以隸書鋪毫和方折行筆,點畫多取隸意;字雖長,但強調(diào)向右上橫勢盤繞,讓點畫變得綿而密,雖略帶習氣,但奇崛剛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式語言,尤顯出其人剛直不阿的個性。其立軸代表作有行草書《贈蕨仲兄聞警出山詩軸》《聞奴警出山詩軸》等,兩作均加大行距,以連綿草書而成,有奮筆直下之勢,激情燃紙,振迅耳目,如聞鐘聲、蹄聲于道。小行草書用筆干凈利落,時參隸書筆意,特別是通過手腕和手指的動作變化來表現(xiàn)翻折盤旋的線條形態(tài),給人很深的印象。章法則行距較開,以橫勢求緊結(jié),造成醒目的視覺效果。
黃道周在用筆方面繼承了三國時期曹魏書法家鐘繇的筆法,橫畫緊結(jié)形成一個上升的斜度,捺畫取隸書中的上挑的 '波磔"用筆,“凵"形橫折的角度和骨力,又摻入章草的筆意,方折峻麗又不失暢達,處處充溢著古拙之意,他還善于利用筆劃的疏密和夸張的長短對比,極力打破其平衡的空間概念,穿插爭讓,錯落有致。絞筆是黃道周用筆的另外一大特點,在筆劃書寫的過程中與當時期的其他書法家都是不一樣的自出新裁,多了很多連續(xù)翻折的絞筆,把小角度硬拗的筆法應(yīng)用于很多字中,給人眼前一亮,讓人過目久不忘,大氣有內(nèi)涵 。
黃道周書法結(jié)體字呈扁勢,中宮緊收,耐人尋味,有個性,出其不意中突然一筆,打破安穩(wěn),給人以視覺上的沖突,這種長短對比使字虛實相生、饒有意境,他的結(jié)字一反常態(tài)卻又出奇制勝,既古拙又奇崛另類,讓人眼前大亮,流利痛快。此外,異體字的使用頻繁的在書法作品中被看到,更體現(xiàn)了他博大的知識體系,在字體上下了一番功夫。同時受到晚明文化氣息的影響,把異體字恰到好處的使用出來,絲亳沒有牽強之態(tài),和他的結(jié)字、章法交相輝映、渾然一體共同構(gòu)筑了他奇特的書法風格。
黃道周在章法布局的處理上堪稱匠心獨運,摻以隸書筆意,用橫勢而求緊結(jié),加上他擴大行距緊縮字距,造成了獨特的審美形式。黃道周的條幅行草中多以三行書為主,有極少一部分是三行半,他的這種三行半的構(gòu)筑方法,讓中行不在左右等距之中,并不時向左右搖曳,造成了變幻多姿的空間形態(tài)。又由于第三行中夾寫兩行小字,本身并不僵直,并隨機變化輕重。他還善于依據(jù)字勢去協(xié)調(diào)字的大小,這種適當?shù)恼{(diào)整字的大小,顏色及間距,可以增強閱讀過程中的節(jié)奏感,提高閱讀興趣,如攜老帶小、魚貫入市,左右避讓、參差成趣?梢哉f在章法布白上,黃道周堪稱大師。
黃道周是晚明時代一個“有聲震天下,忠義貫古今”的剛烈強項之臣,忠義死節(jié)之士。更是學(xué)問淵博,浩瀚不知其際涯的一代學(xué)者。還是一個擅文章,工詩詞,工書能畫的多才多藝的杰出書畫家。他精楷書,“遒媚直逼鐘王”。尤長行草,峬峭密茂,渾深縱橫,在晚明書壇別樹一幟,影響深遠。
黃道周行草書《初集明誠堂》立軸,水墨綾本,87.5×26厘米。
黃道周草書《雨滯廟灣詩扇》金箋,50.5×16.4cm,弘光元年(1645),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未得信中信,常依身外身。鳥田尊禹跡,箬笠半家人。松子開清夢,漁翁試采真。不留三賦本,語次少精神。雨滯廟灣作似正。黃道周。
黃道周楷書《丙子秋送省試諸友作詩扇》金箋,16.5×50.5cm,崇禎九年(1636),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道周楷書《贈龍尹詩扇》金箋,15×48.9cm,弘光元年(1645),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黃道周 行草書贈倪元瓚叔侄詩軸 綾本 縱一五八.四厘米 橫五〇.五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黃道周 草書聞警出山詩軸 綾本 縱一六九.五厘米 橫四七.四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黃道周 行書七律扇面
黃道周:《隸書素心居》
鈐。狐S道周印、石齋、石道人
款識:右自戊寅入大滌,偶書二銘,于靜應(yīng)素居之事略成影響,未若居敬窮理之深切明慕也。孟長民又再請二章,仍以前言應(yīng)之。它山淺率不足求也,道周頓首。
黃道周:《途中見懷詩軸》紙本,行書,縱141cm,橫3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書法用筆摻和鐘繇筆勢,方拓峻峭,險勁倔強,結(jié)體呈俯仰欹側(cè)之勢,章法緊密,陣勢森羅,頗有“嚴冷方剛,不諧流俗”之性格。
釋文:
“側(cè)岸危途見白日,斷帆吾道正中流。何能睨柱還雙璧,自是量才過一丘。洗耳天高巢父徑,文身江闊越人舟。已償簪筆當年愿,別領(lǐng)浮槎方外州。答王覺生途中見懷之作,錄似昆翁王年丈正。黃道周!
鈐“黃幼玄”、“道周”印2方,引首印鈐“五伐三洗亢復(fù)來”。收藏印鈐“伍怡堂書畫記”
黃道周:《行書軸》上海博物館藏
冷金箋 縱143.2厘米,橫53.8厘米
黃道周《贈答友人詩軸》
黃道周致韞生手札
黃道周小楷書《孝經(jīng)頌》
黃道周小楷書《孝經(jīng)頌》
黃道周小楷書《孝經(jīng)頌》
黃道周小楷書《孝經(jīng)頌》
黃道周小楷書《孝經(jīng)頌》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484237.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489581.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495689.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500797.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507001.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513093.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520001.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525689.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532093.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537641.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543909.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092765549937.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2013/2013060466236781.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2013/2013060466245033.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2013/2013060466252985.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2013/2013060466265421.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2013/2013060466289189.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2013/2013060466298141.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2013/2013060466305969.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2013/2013060466314721.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2013/2013060466322237.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2013/2013060466329641.jpg[/img]
黃道周小楷《張溥墓志銘》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113052447205.jpg[/img]
《黃道周草書千字文》
《榕頌》是黃道周仿屈原《橘頌》文體寫下的傳世名篇,他把榕樹作為人倫表率而大加贊賞,勉己教人要似榕之高尚、利人、堅定。全文857字,字跡于清勁中有腴潤,秀雅中有剛健!堕彭灐芳仁屈S道周少有的傳世手稿,也是他的著述與書法代表作品之一,經(jīng)福建文博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珍品”。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120474868593.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120474884113.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120474895753.jpg[/img]
[img]http://www.yac8.com/upFiles/yac802/2014120474905425.jpg[/img]
《榕頌》原文:
南方有嘉樹,厥名曰榕。其枝則蹇產(chǎn)磅礴,含云垂條;其葉則凝黝重碧,經(jīng)霜不凋;其氐則連蜷詰屈,孕蛟子螭;其干則輪囷總絡(luò),蔽牛隱旗;其實則不華而收,摶若黍珠,斕若雞頭;其乳則含豪載膠,白于熊酥,粘于石油。
爾其為體,遠望之若俯若偃,若飄神嶠,屬于近岸;邇察之若坐長者,環(huán)于翠幄,講論自樂。爾其為蔭,大者或數(shù)十畝,雨露垂腴,種龠得斗;其小者猶數(shù)百圍,行人遺涼,弛擔忘歸。凡此猶相其膚質(zhì)也。若其塊狀奇騁,虬髯麟鬣,倒生垂根,如千歲人披發(fā)互荅。又有異性,用晦而明,晝焚息焰,夜焫而熒,宜于守庚。郭駝所植,繞水懷石,水縮其衛(wèi),石握其爪,如驪護寶。至其文理隱起,黃白間紫,皴劈錯繢,疏密犖磊,細中杯卷,巨中扉幾,不避嫠頭,不化青兕。以彼六質(zhì),具此四妙,已為天下大樹之所無有矣。
乃至其靈表和氣,隱德貞命,雖朝披夕拂,未易得其端倪也。方夫天地蕰隆,蟊螟代作,杧綠人衣,蜚敗人服,此樹獨不生蟲蠡之屬,一二卷蔞,微籠玄雞,絕丑上游,適然不疑;蛴挚莺,柳椔旄死,靡草謝后,荻落弊矣。此樹顛踵,俱有生理,但得襲土一尺,時逢涓滴,而美庥可俟。然不可以渡敷原,厲越水,自漁梁以東,武夷以北,則絕地異類。是以國橋羊肸不足方其仁,展禽、季路不足方其清,御寇、惠施不足方其智,寧封、錢鏗不足方其靜,而《爾雅》釋茂,缺于江南;郭、陸狀條,陋茲閩海。徒使廢社樗櫟,攄憤于散材;共汲土橿,假徽于萬歲。量本揣末不亦疏乎?
夫天下號材之良有四,曰楶棟、舟車、棺槨、筐篚。然自堯茨而降,是有蒿宮;散樸之余,實聞廉藻。舟車為繆假之緣,棺槨為含腐之物,離支貽禍于上林,棗栗取諧于兒女。既以讬于人雕,乃終委于下土。孰阜體以藏用,乃兼眾而渺慮。以是備德,不稱榕公,則公之容爾,固已久矣。爰感《椘章》,制為《榕頌》。頌曰:
帝錫炎土,畀以美蔭兮,羲道屈中,柯葉乃盛兮。哀彼內(nèi)熱,示且休兮,羕引旅筵,宛垂樛兮。鉅抱弗述,尊所愿兮,為惠非報,同世患兮。蹇其離立,賤行列兮,舍瑣反嫮,不受世悅兮。遠避蟲族,通道術(shù)兮,譽之不喜,況排抑兮。自為蔽虧,從日月兮,時奮淑儻,環(huán)而不璚兮。屏細從大,似有所學(xué)兮,新故承跗,靡隕落兮。柳下之行,非所倚兮,鴻龐紛蘊,又不類伯夷兮。鏟華固樸,自得之兮,不蹈窮谷,中以自持兮。欄檻之玩,又乃離兮。逾嶺涉江,惡以為市兮,獨立不懼,師天地兮。世喜姱理,軔以纖兮,嗟爾長大,受世厭兮。裸袒遝雜,吾無所憾兮,以為樹海,從沆濫兮。(作《榕頌》久,不敢示人,有稱顏同翁亭西榕樹之美者,移此頌之,猶野人之繩溫室也。黃道周書)
[img]https://t12.baidu.com/it/u=1943575139,247988275&fm=173&s=33CDF7061DC14953484BA66F0300F07B&w=640&h=1792&img.JPEG[/img]
黃道周《贈高仲兄丈文語軸》,冷金箋,行書,143.2×53.8cm,崇禎十五年(1642年),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趙歧有言,入海而探珠者,非不知山之高。陟山而探玉者 非不知海之深。其志尚所托,則精神從之,晉人亦云,學(xué)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故立志之劭,淵岳貢其精微,體就之安神明謝其璞琢也。
壬午五月十七日,似高仲兄丈正。黃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