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從來是我國的民間文化里最喜歡的花,許多人為她的雍容華貴而傾倒,幾千年間歌頌她的華彩篇章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今,隨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牡丹花也隨之走出國門。世界各國種植的牡丹都是從中國引種過去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边@大概是提到牡丹我們最容易想起的古詩詞。
中唐的劉禹錫寫下這首《賞牡丹》時,大概沒有想到:晚唐的某一天,牡丹花開的時候,整個京城真的會震蕩不堪,晚唐的皇帝亦再次出逃。
晚唐,一位同樣才華橫溢的詩人寫下了另一首《牡丹》,來歌頌那個攪亂天地,踏進長安的梟雄,那個曾經(jīng)的落第書生,鹽商之子——黃巢。詩人的名字,叫作皮日休。用牡丹花比喻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大概是歷史上破天荒頭一回。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笔峭硖片F(xiàn)實主義詩人皮日休著的《牡丹》詩。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間,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咸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后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樸二態(tài),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苦之作。
這首《牡丹》詩,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只是夸獎牡丹“一花獨放,獨香天下”的好詞而已。但是鑒賞文學作品,一定要從作者的身份乃至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去思量、細琢磨,方有心得。
大家知道,皮日休,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出身貧苦家庭,對晚唐黑暗現(xiàn)實不滿。他認為“古之置吏也。將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將以為盜。(《鹿門隱書》)”他肯定人民可以反抗暴君,國君如“有不為堯舜之行者,則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為甚矣。(《原始》)”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皮日休參加了黃巢起義軍。黃巢入長安稱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他曾把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奉為“圣人”。他說:“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頭三屈律!庇纱耍煽闯鏊麑r(nóng)民起義領袖的敬慕之情。
這首歌頌牡丹的詩,從表面看,他賦于牡丹以堅強的性格,描寫它敢于在晚春末日一花獨放,花中稱王的高大形象和氣魄,頗似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寫的《不第后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題旨。黃巢寫自己敢于藐視李唐王朝,決心推翻李唐王朝的氣魄。皮口休這首《牡丹》詩,又似在通過花王牡丹暗示農(nóng)民起義領袖,從而歌頌黃巢敢于反抗現(xiàn)實稱王天下的氣魄和革命精神。
“落盡殘紅始吐芳。”起句一下子把人們引向一個春色將闌的尾聲世界,使人看到落紅遍地,一片殘敗狼藉的景象,讓人感到落紅難綴,惋惜春天即將逝去。但正是在這春色將闌百花齊謝的晚春時節(jié),被人稱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卻亭亭玉立,一花獨放,開始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在失望中又感到春的希望。這何嘗不是唐王朝病入膏肓,瀕于土崩瓦解的來世,黃巢自號“沖天大將軍”長安稱帝的現(xiàn)實寫照呢?
“佳名喚作百花王。”次句緊承上句意脈,詩人像稱黃巢為“圣人”一樣,同樣認為牡丹花能在“我花開后百花殺”的晚春世界,嚇人地生氣勃發(fā),吐蕊怒放,要穩(wěn)占春光。它應該登上花王的寶座,享有“百花王”的佳名。
“競夸天下無雙艷!边@句寫牡丹芳姿艷質(zhì),花光萬里,是天下無與倫比的。表面上稱贊:“牡丹花品冠群芳,”“牡丹仙子”甲天下。實際上是對“沖天大將軍”黃巢的極口贊揚,也是人民競夸起義領袖的心聲。
“獨立人間第一香!边@句承上句寫花美,而進一步寫花香,也暗合黃巢“沖天香陣透長安”的句意。詩人認為牡丹不僅花色絢麗,端正大方,極富大國風度,有“國花”之稱,而且是香飄天下,花香萬里。又因牡丹開放,時值晚春末日,正是百花凋謝之時,故詩人極口贊揚只有牡丹巍然獨立,一花獨放,獨香天下,是人間第一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