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酷暑,活動量少,腰板看著圓起來了。秋季清涼,休閑的日子總想到外面轉(zhuǎn)轉(zhuǎn)。老友建議去蘇皖交界的郎溪“伍員山”,我們一行四人成行。
至宣城郎溪凌笪鎮(zhèn)伍員山大約三十幾公里,老戰(zhàn)友對那里的情況比較熟悉,他是當然的導游,大家邊走邊看邊聊。
他講的一則故事在當?shù)睾苻Z動:95年《人民日報》登的一篇《山這邊,山那邊……》的署名文章,講的就是伍員山山兩邊老百姓的故事。
八點剛過,我們已抵達伍員山腳下的下吳村。
我們在羅市(村)茶園步道三八停車場駐車。緊靠旁邊的下吳村,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景象與江蘇的新農(nóng)村差不多,白墻灰瓦騎馬式山墻,徽式建筑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莊的各處,顯得靜謐祥和。山里人家房前屋后總不缺各種果樹和毛竹,綠蔭蔽日。各式廣告宣傳欄和舞臺應運而生,新農(nóng)村新氣象。與溧陽的新農(nóng)村相比較,總感覺不夠豐滿,還差點什么,或許這就是當?shù)匚幕伞?br />

下吳村是個有故事的村子
在村頭,我們看到“宣城市記錄小康工程展館”的郎溪縣《山這邊》成果展示館,八點左右沒見里面有工作人員。(下次有機會去參觀,看看成果展。)
這個“小康工程館”大概是對當時在《常州日報》工作過的《人民日報》經(jīng)濟部農(nóng)村組記者王慧敏1995年的《山這邊,山那邊……》文章在《人民日報》刊登后的回應?龊螅敃r在全省展開思想解放大討論,反響強烈。(作者現(xiàn)任《光明日報》社長、總編輯)
故事是這樣的:
攤開地圖,伍員山橫亙在蘇皖之間,山兩邊的自然條件相似,民俗相同。下吳村的位置剛好嵌入江蘇溧陽,緊鄰洑家村,兩地山水相依,山民共砍一山柴、同飲一溪水,世代共朝暮,生活條件差不多。山這邊,山那邊,曾幾何時,只有一山之隔,卻是兩般天地。從80年代開始,山兩邊的區(qū)別卻漸漸明顯起來——安徽的下吳村遠遠落后于江蘇的洑家村。原因何在?村中丁老漢的一番家訓說明了問題:“我總是教育孩子們:不要光看著別人好,人應該知足,咱的日子和過去相比,不知強到哪里去了”,意思吃飽穿暖就好了。 改革開放后,洑家村在致富領(lǐng)頭人王海清支書的帶領(lǐng)下開荒種茶,開發(fā)利用溫泉,引進新果品種,發(fā)展副業(yè)、漁業(yè)養(yǎng)殖羅氏蝦等等,很快致富。而下吳人不思進取,小富即安如一杯催人昏睡的烈酒,固步自封,使下吳人奔小康的步伐遲緩了。記者王慧敏通過調(diào)研寫出了《山這邊,山那邊……》通訊,95年7月28日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二版,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盧榮景批示“在全省展開思想解放大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


安徽郎溪和江蘇溧陽交界的伍員山下兩個村莊的故事,它們的發(fā)展差距引人深思,新聞引發(fā)了宣城乃至安徽全省的思想大討論。后來,各級通過思想觀念對標對接、基礎(chǔ)設(shè)施互聯(lián)互通、體制機制同步同效、產(chǎn)業(yè)發(fā)展融合融入……對接滬蘇浙成為新的追趕坐標,大力招商引資,引進走出,各地山村面貌已顯勃勃生機。如今,受天目湖旅游度假區(qū)輻射等影響,站在新的發(fā)展高地,郎溪人發(fā)現(xiàn),山這邊山那邊風光都很美。
現(xiàn)今,下吳村以茶為媒,山為載體,搭臺唱戲,融攬資金,搞民宿興漁業(yè),盤活山林經(jīng)濟。
鄉(xiāng)村舞臺楹聯(lián):藍天碧水人間境,明月清風詩中畫。這正是下吳人想要的生活畫卷。
初秋時節(jié),細雨綿綿,伍員山下小村莊正籠罩著雨霧的氤氳和秋熟的豐盈。大家邊看邊拄杖向伍員山走去……
在我的印象中,伍員山感覺很遠,又很近。因為在溧陽關(guān)于伍子胥的傳說故事很多,只是從來沒有到過。
伍員山又稱伍牙山。也有人說是兩座山,地圖上標注兩座山名,安徽人稱伍員山,溧陽這邊叫伍牙山,其實是一脈相聯(lián)。
它位于郎溪縣東北部溧陽西南部,系天目山余脈與社渚梅渚天目湖一帶,海拔441米,山高約400米,面積40平方公里,林業(yè)面積25000畝,是安徽郎溪縣與江蘇溧陽市的分界山。

伍員山景區(qū)以伍員山主峰為主,包括伍員山、子胥廟遺址、伍相祠遺址、古井、崗南鄉(xiāng)伍牙山林場、跑馬道、野生動植物、灌木叢等。距郎溪縣城30公里。春秋時期伍子胥(伍員)足抵郎溪的故事,多發(fā)生于此,人文景觀極為豐富。
伍員山,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資源,讓后人想象與挖掘享用,筑夢著美好生活。
伍員山有個傳說:神佑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時期楚國椒邑(今安徽北部阜南縣)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伍牙山原名烏龍山,傳說是烏龍的化身。據(jù)史志和傳說,伍子胥曾三次途徑烏龍山,因名伍牙山、伍員山。
伍員山神佑伍子胥的傳說,被常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戶外伍員山,澆筑的石駁山路可直達山巔之峰,雖有陡峭之險,曲折之徑,竹林羈絆,荊棘阻擋,一般都能毅行山頂。
秋季的山景別具特色,伍員山亦如此。沿途的山花“忽地笑”一枝獨秀,正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看著賞著憐愛著,不吝舉起手機。
秋雨細細濛濛地下著,涼涼的爽爽的,感覺戶外的心情是那樣通透,那么舒暢?熳邘撞,蜿蜒盤旋的山階石道甩在身后,有種征服之感油然而生,感覺不虛此行。
我們下山時,小雨還沒停下的意思,偶遇一隊(單位)上行的年輕的戶外團隊,幫他們在山門樓處攝留下歡樂的一刻。雨中前行,不懼攀登的勇者,正是我們時代搏浪飛舟、不畏艱難險阻所需要的精神與堅持!
優(yōu)美的風景人們追逐欣賞,成長的風物春蠶化蝶,苦澀的土壤孕育新的生機,這種美正像下吳村的變化,正像天目湖山區(qū)的脫變,不僅僅因為記者王慧敏的《山這邊、山那邊……》這篇文章所寫故事,地方政府倍感壓力驅(qū)動前行,也是時代的使命,鄉(xiāng)村振興的步伐正闊步鏗鏘向前。
一份汗水換得一份收獲。
前行的腳步多么有力,我們汲取的收獲就有多少回報,拾階而上,蒼鷹高空勁起舞;翻山越嶺,喜與凝翠同山圖;山林轟響,聆聽竹濤曳生輝。
站在伍員山頂,清風徐來,雨停生霽,四周被雨霧所遮,氤氳之氣向山頂之外四散彌漫,遠山浸潤煙霧蒼茫。百年古松蒼翠挺拔;滿山構(gòu)樹互映東西。植被肥沃茂盛,樹木青蔥濃郁,置身其中,宛若時空停頓,紅塵隕落,腳下煙云吾生仙,煙火星辰落凡間,此時剛好。
滿眼的山水畫卷,似掃描掠景成像。走著看著想著,讀伍員山山水之美,當?shù)匕傩帐朗来浑x不棄的大山,山沃林茂,竹豐果碩,不僅僅是他們生活的依靠,也是他們生命生生不息的歸宿,原來,這里有這么美!
不油想起元朝大畫家黃公望,他何須那么辛苦去新安江、富春江,飽受艱難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富春大嶺圖》,只是他沒到過伍員山罷了。
如今,溧陽郎溪兄弟市縣,“山這邊、山那邊”一樣的美。
2022.9.6于又一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