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書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tǒng)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源的,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以辨認而產(chǎn)生的!靶小笔恰靶凶摺钡囊馑,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zhì)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ǘ嘤诓莘ǖ慕小靶锌保莘ǘ嘤诳ǖ慕小靶胁荨。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符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唐代張懷瓘《書斷》說:“行書者,乃后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zhuǎn)變而成的字體。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xiàn)于東漢末年。行書的名稱始見于西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鐘(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于劉德升!碧拼張懷瓘《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睆垜循徳谄洹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明代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zhuǎn)重按,如水流云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毙袝蚱湫性屏魉鴮懣旖、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xiàn)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chǎn)生起便受到歡迎,廣泛傳播。行書歷經(jīng)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fā)展期后,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v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fā)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fā)展輝煌燦爛的歷史。
行書是怎么發(fā)展的
行書出現(xiàn)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于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胳`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chuàng)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xiàn),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從而創(chuàng)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行書》曰:“嘗夷考魏、晉行書,自有一體,與草書不同。大率變真,以便于揮運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雖曰行書,各有定體,縱復晉代諸賢,亦苦不相遠。’《蘭亭序 》及右軍諸帖第一,謝安石、大令諸帖次之,顏、柳、蘇、米,亦后世之可觀者。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所貴乎稼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tài)備具,真有真之態(tài)度,行有行之態(tài)度,草有草之態(tài)度。必須博習,可以兼通!
行書的基本特征
1、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zhuǎn),在點畫的各種形態(tài)上都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jīng)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fā)現(xiàn)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以歟側代替平整;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與畫的呼應;以圓轉(zhuǎn)代替方折。
2、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xiàn)大小不同,存在著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
收放結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shù)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zhuǎn)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內(nèi)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
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么草。
3、章法上 由于“放縱體勢”,行書單字的高矮、寬窄、面積不盡相同,甚至懸殊很大。因此行書采用“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數(shù)不固定,便容許寫得很長;由于橫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許寫得很寬。這樣,行書在字形結構方面便有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創(chuàng)作空間!半U中求平”是造型藝術美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須學會調(diào)整輕重。漢字 有伸向左右的撇捺,它們向左右揮灑,不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現(xiàn),而且可以方便地進行行間的錯落穿插,還能有效的調(diào)整輕重。因而“左右揮灑”成為行書布局的常用方式。貫穿行氣是行書布局謀篇的最重要的技巧!昂椭C”則是布局謀篇的整體要求。不論篇幅大小,字數(shù)多寡,都是一個統(tǒng)一體,和諧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筆觸和諧統(tǒng)一、間白和諧統(tǒng)一、風格和諧統(tǒng)一、字體和諧統(tǒng)一。
公認的十大行書經(jīng)典
一、王羲之《蘭亭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圣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并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戚近臣,并以真跡殉葬。
二、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創(chuàng)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都乐段母濉肥亲芳缽闹额伡久鞯牟莞。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涌,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三、蘇軾《黃州寒食帖》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逗吃娞吩跁ㄊ飞嫌绊懞艽,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四、王珣《伯遠帖》
《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創(chuàng)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現(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是王珣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通信札,其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隨其本字之形,順其自然之態(tài),而又通篇和悅,自然一體,有如天成
五、楊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是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創(chuàng)作的墨跡本行書作品 ,有“天下第五行書”之稱 ,現(xiàn)存3個藏本,分別藏于無錫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羅振玉藏本不知去向。
《韭花帖》是楊凝式醒后饑餓無比,得韭花珍饈而食,心中愜意故靈感大發(fā)寫下。字體點畫生動,結構端穩(wěn),風神簡靜,全帖表現(xiàn)出入規(guī)入矩的端莊與溫雅,結體妍麗,并以精嚴的技巧表達出含蓄內(nèi)在的文人之氣。用筆一絲不茍,卻不顯得古板呆滯,巧妙地將內(nèi)擫和外拓的筆法融為一體。
六、柳公權《蒙詔帖》又名《翰林帖》
《蒙詔帖》(又稱《翰林帖》)是由唐代書法家、詩人柳公權于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創(chuàng)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蒙詔帖》計7行,27字。此帖字形長短寬窄不一,或斷或連,筆墨濃淡輕重有致,線條以中鋒為主,飽滿圓厚。在用筆方式上,有二王為代表的“一搨直下”,也有顏真卿為代表的“篆籀絞轉(zhuǎn)”。
七、歐陽詢《張翰思鱸帖》又稱《季鷹帖》
《張翰思鱸帖》也稱《季鷹帖》或《張翰帖》,是唐代歐陽詢的行書代表作,歐書精品,是現(xiàn)在傳世的十大行書之一,此帖為歐陽詢?yōu)閺埡矊懙男,屬于行楷,無款。紙本,縱25.2厘米,橫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計九十八字。字體修長嚴謹,筆力剛勁挺撥,風格平正中見險峻之勢,是歐書中的精品。此帖向來接續(xù)在《卜商帖》之下,為歐陽詢的墨跡行書《史事帖》之一,是歐陽詢僅存的四件墨跡之一。
八、米芾《蜀素帖》
『蜀素』乃北宋時四川所造、質(zhì)地精良的絲綢織物,上有烏絲欄列,因紋羅較紙粗糙,滯澀難寫,且不吃墨、不洇墨,非功力深厚之書家不敢揮毫于上,所以宋代湖北郡(今浙江吳興)郡守林希收藏此卷蜀素數(shù)余年,直至元佑三年(1088)八月,米芾應林希之邀,結伴游覽太湖近郊的苕溪,方在這卷蜀素上留下墨跡,即興寫下八首詩,卷末署『元佑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芾黻記』,并鈐有『米姓之印』,時年三十八。此帖內(nèi)容包括他自作的各體詩八首,故此帖又名<書諸體詩卷或>或<擬古詩帖>
九、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并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jīng)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
十、李建中《土母帖》
李建中《土母帖》是臺北故宮《宋十二名家法書》冊之一,名李建中書咨,行書,紙本,縱三一·三厘米,橫四四·七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數(shù)不一,共一百零四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土母帖》行書,少數(shù)字用草法,用筆中鋒,行筆沉著穩(wěn)重,法度嚴謹,深得歐書神韻。結體凝重,字形以縱長為主,因勢縱橫,功力嫻熟。章法行距寬疏,字距拉開,行氣清新濃郁,格調(diào)高雅,氣度雍容。字里行間虛實得體,字形大小、長短、疏密有致。線條粗細交出,枯筆運用自然!岸弊肿中涡揲L,懸針渴筆,欹斜略左,獨具韻味,在全篇中有點睛之妙。
怎么樣學習與創(chuàng)作行書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jīng)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guī)律。在臨摹時,要給自己找一本好的字帖,如上面的十大行書經(jīng)典就是最好的學習范本。練習書法的途徑不外乎臨帖和讀帖兩種方法,而練習行書,讀帖特別重要。練習行書在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適應的階段,熟能生巧,從一個字到一段字,從幾個字、一行字到一篇字,逐漸掌握行書的規(guī)律,慢慢也就形成了屬于你自己的行書風格。要善于從多方面吸取營養(yǎng),名人題字,商家牌匾,學校老師甚至是同學之間,只要你認真觀察,都可以找到別人寫的好字,學會了,就成了你的字。
創(chuàng)作前首先要懂得鑒賞或創(chuàng)作的要求。一件好的行書作品有三條標準,即理法通達、筆力遒勁、姿態(tài)優(yōu)美。古人云:“寓新意于傳統(tǒng),寄妙理于法度。”“神韻為上,形質(zhì)次之!币患玫男袝髌,力求達到線條美、結體美、章法美、墨色美。其次要認認真真臨摹,學會正確用筆,又要敢于突破。臨摹要選好名賢妙跡,從讀臨碑帖中體驗古人的心律、節(jié)奏、氣韻。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復讀、臨,主要是解決筆法、用筆、結構問題。繼承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創(chuàng)新是繼承的必要發(fā)展。從“走進去”再“走出來”,從形似到神似,形成鮮明的個人風貌。所謂“采百家花,釀自家蜜”。
再次,在創(chuàng)作前要充分醞釀。借鑒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對題材、體裁和表現(xiàn)方法等創(chuàng)作構思做到心中有數(shù),胸有成竹。對每個字的結體要認真考慮,盡量不出現(xiàn)類同的字或筆畫;對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樣,但在書寫時思緒又不能受其束縛;運筆要講究節(jié)奏、力度,前人所謂的“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nèi)”,說的就是用筆方法的具體體現(xiàn)。
中華十大行書經(jīng)典,目前代表中華行書最高的藝術水平,后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于十大行書不能自拔。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后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贊嘆于作者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贊嘆于作者如水般流暢的文采。臨完這十大經(jīng)典行書,足以窺探中國行書的藝術魅力。翻開它們,如置身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賦詩飲酒作樂;又如寒食時節(jié)被貶黃州步履蹣跚于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