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三级,网友在线 亚洲专区,亚洲免费一区,中文字字幕在线综合亚洲

<sup id="zyjhp"></sup>

  • <acronym id="zyjhp"></acronym>
    1. <mark id="zyjhp"><thead id="zyjhp"><dl id="zyjhp"></dl></thead></mark>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手機客戶端
    2. 任務我的任務
    3. 只看樓主 | 倒序閱讀 | 使用道具 | 瀏覽器收藏 | 打印 宋四家-----蘇黃米蔡之米芾書法欣賞
      • 1563閱讀
      • 1回復

      宋四家-----蘇黃米蔡之米芾書法欣賞[復制鏈接]

      樓層直達

      關注Ta 發(fā)消息

      法老 
      發(fā)帖
      5061
      金幣
      26260
      威望
      3569
      貢獻值
      14709
      銀元
      11140
      注冊時間2018-11-17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01-24 22:15   , 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移動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羋,祖居太原,后遷湖北襄陽,謫居潤州(現(xiàn)江蘇鎮(zhèn)江),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所書《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是天下第八行書,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米芾能詩文,精鑒別,擅書畫。書法得王獻之筆意 ,尤工行、草,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山水畫師法董源,然別出新意,多以水墨點染,重意趣不求工細,世稱“米氏云山”。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著作有《寶晉英光集》《畫史》《書史》《寶晉待訪錄》等。

      米芾平生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shù)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贊美說“天姿轅轢未須夸,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jù)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三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

      米芾平生于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學書在傳統(tǒng)上下了很大功夫。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zhuǎn)、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顏之行書;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結體也最為生動,合米芾的脾胃,曾贊其字,“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wěn)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tǒng)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jié),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米芾的用筆主要是善于在正側、偃仰、向背、轉(zhuǎn)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zhuǎn)折時提筆側鋒直轉(zhuǎn)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于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學米芾者,即使近水樓臺如者也不免有失“艱狂”。

      宋、元以來,論米芾法書,大概可區(qū)分為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褒而不貶,推崇甚高;一種是有褒有貶,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種態(tài)度的,可以蘇軾為代表。強調(diào)要在氣質(zhì)、意趣等方面嚴格分辨二者的區(qū)別”(阮璞《蘇軾的文人畫觀論辨》)。

      米芾自稱“刷字”,明里自謙而實點到精要之處,“刷字”,體現(xiàn)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心盡勢盡力。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從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刷”這一個字正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xiàn)出來。

      米芾除書法達到極高的水準外,其書論也頗多。在書法理論上,尤其是對草書理論上極力反對唐朝書法尚法循規(guī)的法度,過分注重魏晉平淡天真,崇尚二王法度。著有《書史》《海岳名言》《寶章待訪錄》《評字帖》等。顯示了他的膽識和精到的鑒賞力,對前人多有譏貶,然決不因襲古人語,為歷代書家所重。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說:“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言語之間無不充溢著豪邁之情。米芾的“集古字”,其實就是他學習書法的經(jīng)歷。米芾學習唐人書法后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唐人書法的缺陷與不足繼而轉(zhuǎn)學晉人“尚韻”的用筆精髓,以期望達到瀟灑俊逸、平淡天真的意境。

      米芾初學書法是由唐入手,只不過是米芾在深入地臨學唐人書法之后,對唐代的書法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等唐人書法受楷書法度的過分約束,書法的“趣”的審美趣味無法體現(xiàn)出來,才開始產(chǎn)生批唐意識。米芾書論《海岳名言》中對唐人書法評論中看出:“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由此可見,米芾是在發(fā)現(xiàn)唐人書法過度重視法度,致使唐楷“趣味”逐漸缺失,呈現(xiàn)出過度的程式化和理性的弊端,這和米芾所追求的瀟灑自然的“真趣”是相悖的。然而,晉朝的書法講求的是自然率真的審美境界和米芾所追求的“真趣”審美不謀而合。

      米芾的書法自宋代以來,影響可謂是舉足輕重,尤其在南渡之后。據(jù)記載,由于紹興天子訪求其書,廣為收羅,藏之內(nèi)府,始貴重于天下,并命人鐫刻《紹興米貼》于是天下翕然學米。南渡后,張孝祥吳琚、范成大、張即之、趙孟堅等先后取法米書,頗有成就。南宋孝宗、寧宗時代的吳琚,字居父,居云壑居士,高宗憲圣皇后的侄子,太守郡王吳益之子。官至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判建康府兼留守!書史會要》評他:“字劃類米芾,而峻峭過之!薄度菖_別集》也有記載 。其專學米芾書法,是公認的學米高手,他的精品幾乎可以與米芾書法亂真。其用筆側鋒居多,鋒芒較露,強調(diào)輕重對比,行筆輕捷。由于皇帝的推崇,米書在民間也大受歡迎。米芾的影響不僅限于南宋,與南宋對壘的金朝,也盛行米書,代表者為米芾之甥王庭筠。其書法和枯木竹石學米芾,重視筆墨情趣,不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王庭筠是米芾書法的追隨者,研習米字又取法晉唐,為世人所稱道。他的書法深得米芾風格,氣度不凡。明朝初期和中葉,沿襲元代書派,大體上仍不脫趙孟頫的風格,此外,宋克,“二沈”(沈度,沈粲)之書,亦頗流行,之后,學米漸眾,因明人喜歡游戲翰墨,追求奔放縱逸,米書正好迎合他們的這種性情。諸如李應楨、祝允明、文征明、徐渭邢侗、米萬鐘、董其昌、王鐸等,各得其所。其中,董其昌,王鐸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民國以來,人們對米芾書法藝術和研究又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研究的領域也越來越寬。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研習米書更是蔚然成風。

      評價宋朝蘇東坡:米書超逸入神。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宋代黃山谷:余嘗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于此。宋史·米芾傳》:特妙于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宋高宗趙構: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于海內(nèi)。芾于真楷、篆、隸不甚工,惟于行、草誠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無不當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過得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明代董其昌:沉著痛快,直奪晉人之神。筆鋒燦爛,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當逸處,卻有懶筆。如高陽酒徒,醉后便欲憑兒。

      研山銘

      釋文:研山銘。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云。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寶晉山前軒書。

      研山銘》手卷,水墨紙本,高36厘米,長138厘米,分三段。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研山銘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云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寶晉山前軒書!痹谶\筆上剛勁強健,具奔騰之勢,筋雄骨毅,變化無窮。結字上,自由放達,傾側之中含穩(wěn)重,因而端莊之中婀娜多姿,較之《多景樓詩》《虹縣詩》少些飛白靈動,更具剛勁、奔騰、沉頓雄快,乃米書成熟之作,為米芾書法中之精品。啟功先生賦詩贊曰:“羨煞襄陽一枝筆,玲瓏八面寫秋深。”此手卷流傳有序,曾經(jīng)入北宋、南宋宮廷。南宋理宗時被右丞相賈似道收藏。遞傳到元代,被元代最負盛名的書畫鑒藏家柯九思收藏。

      清代雍正年間,被書畫鑒賞家,四川成都知府于騰收藏。由于歷史的原因,此卷不幸流落到東瀛,被日本有鄰博物館收藏。

      蜀素帖

      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墨跡絹本,行書?v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妒袼靥访鞔鷼w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恒之手,后入清內(nèi)府,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蜀素帖》書于烏絲欄內(nèi),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zhuǎn)折挑,曲盡變化!稊M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tài)萬千,充分體現(xiàn)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xiàn)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虹縣詩卷

      虹縣詩卷》系米芾撰、書的兩首七言詩的大字行書法帖。紙本墨跡卷,共37行,每行2、3字不等。米芾傳世作品中,大字書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長,米芾嘗自稱其書為“刷字”,這一點在他的大字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該帖輕重緩急,用墨則干濕濃淡,渾然一體,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縣舊題云快霽一天清淑”11字,一氣呵成,筆雖干而不散。帖后有金大定13年劉仲游跋。今有影印本行世。此卷為米芾途經(jīng)風光明媚的虹縣(今安徽泗縣)時,揮毫寫就的自作詩。

      米芾的大字行書傳世極少,而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貴。

      多景樓詩冊

      《行書多景樓詩冊》,宋代,米芾,紙本墨筆,冊頁,共11開,每頁縱31.2厘米,橫53.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多景樓詩冊》是米芾晚期作品,用筆老辣、厚重,間架欹側中見穩(wěn)健,極為豪放,筆力雄偉!八⒆帧钡倪\筆方式在此冊中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許多筆畫的起筆呈現(xiàn)散開的鋒毫。一些豎筆、撇筆因運行急速而留出飛白。整幅作品氣勢豪邁,跌宕的筆畫間蘊涵著巨大的張力。

      《多景樓詩冊》由11開冊頁組成,每頁紙本縱31.2厘米、橫53.1厘米,共寫有41行字,每行有的為二三字,有的則只有一字,充分顯示了米芾大字行書的磅礴氣魄!抖嗑皹窃妰浴吩瓰殚L卷,在宋時已被人裝裱成冊,明清時期為不少收藏家遞藏,是流傳有序的書法巨跡。

      苕溪詩卷

      全稱《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米芾書,紙本,行書,縱30.3厘米,橫18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知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

      此卷用筆中鋒直下,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變化。

      通篇字體微向左傾,多攲側之勢,于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吳其貞《書畫記》評此帖曰:“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教顏魯公化公者!钡莱隽舜藭诜佌媲溆肿猿鲂乱獾乃囆g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足跡,臣米友仁鑒定恭跋!焙蠹埩碛忻李東陽跋。據(jù)鑒藏印記,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紹興內(nèi)府,明楊士奇、陸水村、項元汴諸家,后入清乾隆內(nèi)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米芾手札

      米芾書法,穩(wěn)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他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tǒng)一,又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jié)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而如此妙境,則在米芾手札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臨沂使君帖》縱31.4厘米,橫25.1厘米

      釋文:芾頓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納,陰郁,為況 如何?芾頓首。 臨沂使君麾下。

      《伯充帖》縱27.8厘米,橫39.8厘米

      釋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頓首啟。辱教。天下第一者?质Я搜勰。但怵以相知。難卻爾。區(qū)區(qū)思仰不盡言。同官行。奉數(shù)字。草草。芾頓首。伯充臺坐。

      《清和帖》縱28.3厘米,橫38.5厘米

      釋文:芾啟。久違傾仰, 夏序清和, 起居何如?衰年趨 召,不得久留,伏惟 珍愛。米一斛,將微 意,輕鮮悚仄。馀惟 加愛、加愛。芾頓首。竇先生侍右。

      《彥和帖》縱30.1厘米,橫42.6厘米

      釋文:芾頓首啟。經(jīng)宿。尊候沖勝。山試納文府。且看芭山。暫給一視其背。即定交也。少頃。勿復言。芾頓首。彥和國士。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值雨帖》縱25.6厘米,橫38.6厘米

      釋文:芾頓首。早拜見。值雨。草草。不知軸議何者為如法。可換更告批及。今且馳納。芾皇(惶)恐頓首。伯充防御臺坐。庭下石如何去里。去住不過數(shù)日也。

      《竹前槐后帖》縱29.5厘米,橫31.5厘米

      釋文:芾非才當劇,咫尺音敬缺然,比想慶侍,為道增勝,小詩因以奉寄。 希聲吾英友。芾上。 竹前槐后午陰繁,壺領華胥屢往還。雅興欲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閑。

      《篋中帖》縱28.4厘米,橫39.5厘米

      釋文:芾篋中懷素帖如何。乃長安李氏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見。便驚云。自李歸黃氏者也。芾購于任道家。一年揚州送酒百馀尊。其他不論。帖公亦嘗見也。如許。即并馳上。研山明日歸也。更乞一言。芾頓首再拜。景文隰公閣下。

      《盛制帖》縱27.4厘米,橫32.4厘米

      釋文:盛制珍藏,榮感。日夕為相識拉出,遂未得前見。寒光之作,固所愿也。一兩日面納次。黻頓首。天啟親。

      《長至帖》縱33.3厘米,橫42厘米

      釋文:芾頓首再拜。長至,伏愿制置發(fā)運左司學士,主公議于清朝,振斯文于來世,彌縫大業(yè),繼古名臣。芾不勝瞻頌之至。芾頓首再拜。

      《論草書帖》縱24.7厘米,橫37厘米

      釋文: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癲)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閑而下。但可懸之酒肆。辯光尤可憎惡也。

      《向亂帖》 縱27.3厘米,橫30.3厘米

      釋文:向亂道在陳十七處,可取租及米,寒光旦夕以惡詩奉承。花卉想已盛矣。修中計已到官。黻頓首。

      《丹陽帖》縱23.5厘米,橫22.8厘米

      釋文:丹陽米甚貴。請一航載米百斛來,換玉筆架,如何早一報,恐他人先。芾頓首。

      《惠柑帖》縱22.7厘米,橫33.2厘米

      釋文:芾皇恐。蒙惠柑,珍感、珍感。長茂者適用水煮起,甜甚。幸便試之。余卜面謝,不具。芾頓首。司諫臺坐。

      《晉紙?zhí)房v23.7厘米,橫39.1厘米

      釋文: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干,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芾頓首。二曾常見之,甚安。

      《戲成詩帖》縱23.9厘米,橫34.6厘米

      釋文:戲成呈司諫臺坐,芾。我思岳麓抱黃閣,飛泉元在半天落。石鯨吐水出湔—里,赤目霧起陰紛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時項抵水洗背肩?蜁r效我病欲死,—夜轉(zhuǎn)筋著艾燃。關漼。 如今病渴擁爐坐,安得縮卻三十年。嗚呼!安得縮卻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紫金研帖》縱28.2厘米,橫39.7厘米

      釋文:蘇子瞻攜吾紫金研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凈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焚香帖》 縱25.2厘米,橫25.2厘米

      釋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晝眠,又人少往還,惘惘!足下比何所樂?

      《法華臺詩帖》縱29.8厘米,橫42厘米

      釋文:法華臺。塊圠有同色,雪深云未開。終南晴夜月,仿佛似登臺。

      《河事帖》 縱29.4厘米,橫33.8厘米

      釋文:聞張都大宣德,權提 舉榆柳局在杞者。儻蒙明公薦此職,為成此河事 致薄效何如。芾再拜。 南京以上曲多未嘗淺,又以明曲則水逶迤。又自來南京以上方有水頭,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則無水頭。此理是否。

      《砂步詩帖》,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淡墨秋山詩帖》29.1X31.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淡墨秋山畫遠天,暮霞還照紫添煙。故人好在重攜手,不到平山謾五年。

      《烝徒帖》 縱29.9厘米,橫31.6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芾烝徒如禁旅嚴肅,過州郡,兩人并行。寂無聲,功皆省三日先了。 蒙張都大、鮑提倉、呂提舉、 壕寨左藏,皆以為諸邑第 一功夫。想聞 左右,若得此十二萬夫自將,可勒賀蘭。不妄、不妄。芾皇恐。

      《知府帖》紙本 行書 縱29.8厘米 橫49.6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黻頓首再拜。后進邂逅長者于此,數(shù)廁坐末,款聞議論,下情慰忭慰忭。屬以登舟,即逕出關,以避交游出餞,遂末遑只造舟次。其為瞻慕,曷勝下情?謹附便奉啟,不宣。黻頓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1 條評分 金幣 +1
      天目深瞳 金幣 +1 2022-01-29 - 來自溧陽論壇APP
      (post by :2022-01-24 22:15:18)
       (0人推薦) 這篇文章真不錯! 給帖子評個分吧!

      關注Ta 發(fā)消息

      法老 
      發(fā)帖
      5061
      金幣
      26260
      威望
      3569
      貢獻值
      14709
      銀元
      11140
      注冊時間2018-11-17
      沙發(fā)   只看該作者 發(fā)表于: 2022-01-25 19:14   , 來自:江蘇省蘇州市 移動
      蘇東坡云:米書超逸入神。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并行。
      /o9 0O&  
      快速回復

      限200 字節(jié)
      如果您在寫長篇帖子又不馬上發(fā)表,建議存為草稿
       
      1、回復廣告信息一律封號 2、粗口、謾罵、攻擊一律封號
      上一個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