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頌帖》一名《種橘帖》,又名《買田陽羨帖》,是蘇東坡離開黃州后于元豐七年(1084)十月二日書寫的。蘇東坡一生中曾多次到陽羨,陽羨系宜興的古稱,地處清波碧浪的太湖之畔,太湖則有“洞庭”的美稱。在蘇東坡的眼中,陽羨的獨山與蜀山相似,因而有買田陽羨以度晚年的想法,他甚至想在太湖邊上購一小園種植柑橘三百本,并在小園內(nèi)修建一亭,名之為“楚頌”。十月二日,蘇東坡在陽羨通貞觀郭知訓(xùn)提舉家中懷著激動的心情,寫出了小記一篇,這就是以上所提到的《楚頌帖》,其內(nèi)容如下:
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王逸少云“我卒當以樂死”,殆非虛言。吾性好種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陽羨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頌》,吾園若成,當作一亭,名之曰“楚頌”。元豐七年十月二日書。
《楚頌帖》帖上有許多名人的題跋,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拜觀此帖后題了跋文:“東坡公欲買田種橘于荊溪上,然志竟不遂,豈造物者當有所靳耶!而楚頌一帖傳之后世為不朽,則又非造物有所能靳也!泵鞔胫文觊g宜興人侍郎沈暉重修道公祠,將該帖摹勒于后,置于祠中碑亭,后不知下落。明代成化年間,宜興籍禮部尚書徐溥在長洲李應(yīng)楨處看到此帖后,欣喜萬分,于是選用優(yōu)良石料精心摹刻后帶回宜興家中氵伏溪書屋,并在摹帖后面跋了《楚頌帖》的摹刻經(jīng)過。原帖真跡早已毀滅,明代徐溥的拓本存世也很難見到。民國時有人在市上以重金購得此拓本,后來又落到了日本人手中,后輾轉(zhuǎn)至臺灣。
唐寅跋
鮮于樞跋
趙松雪跋
祝枝山跋
蘇軾書法給人第一直觀感就是豐腴。瘦金體以瘦聞名,而蘇軾的書法卻是以胖為美。當然,環(huán)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歡上了蘇軾的書法,也有人對蘇軾書法的第一觀感不好。趙孟頫就評價蘇軾的書法如“黑熊當?shù),森然可怖”。黃庭堅也認為蘇軾書法用墨過豐。正因如此,在蘇軾的書法中,極少看到枯筆、飛白,而是字字豐潤。蘇軾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點。與歐體字形的修長相反,蘇軾書法的結(jié)字,多呈扁平。這一特點,在其《赤壁賦》、《洞庭春色賦》等多數(shù)作品中,都有突出體現(xiàn)。
蘇軾行楷書都具有橫輕豎重的特征,這主要是受到顏體的影響。蘇軾的書法,輕重錯落特別是行書中,字與字之間,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用筆一輕一重,致使字體一大一小錯落分布的韻律感。用筆有輕重,字體有大小,幾乎是很多名家書法的一大特點。但同一幅作品中,字體大小懸殊之大者,蘇軾書法可謂獨樹一幟。如《寒食帖》中“哭涂窮”三字。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個字所占的比例還大。這種字形大小懸殊給人視覺上極強的沖擊力,實際上也表達了當時書寫過程中的一種強烈的情緒。這種情況,在《武昌西山詩帖》中也有體現(xiàn)。嫵媚天真黃庭堅在《與景道使君書》中稱“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余”。這種娟秀的韻味,讓人看起來覺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樸拙,毫無狂怪做作之意。加之豐腴的用墨,扁平的結(jié)字,觀之猶如視敦厚賢淑之貴婦,望之未覺生疏,反而頓生一股親近溫暖之意。蘇軾這幅《楚頌帖》可以綜合看出其書法的特征。其富有個性的用筆、結(jié)字、用墨、章法、情感、氣韻等都集于此《種橘帖》也?膳c其《黃州帖》媲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