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說法是:劉備當時去東吳招親,與孫權同游北固山、劉備贊嘆的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所以北固山被叫做天下第一江山。還有一種說法是,梁武帝等北固山提筆寫下:”天下第一江山“六個打字所以叫做天下第一江山。北宋前期人作品中未見有稱北固山為“天下第一江山”之類說法。直到北宋后期,在米芾的詩中,我們才總算找到了相關的贊譽。他的《多景樓》詩開頭兩句說:“華嚴兜率梵天游,天下江山第一樓!辈贿^,從詩題看,米芾是用“天下江山第一樓”來贊美多景樓,并未以此贊美北固山。這一點,從米芾《甘露寺詩序》說“多景樓背山面江,為天下甲觀,五城十二樓不過也”,可以得到證明。但他畢竟是開始間接地把“天下第一”與北固山聯(lián)系起來了。米芾作《多景樓》詩后,元祐(1086年-1093年)末年,甘露寺遭遇火災,多景樓蕩然無存。其后雖經再建,“然非舊址”,“三隅暗甚”,失去了“天下江山第一樓”的風貌。直到南宋乾道庚寅(乾道六年,1170年),主僧化昭重建于新址,才再現多景樓“得江山之勝”的風貌。淳熙(1174年-1189年)中,知府耿秉重修多景樓,淮東總領吳琚“榜曰‘天下第一江山’”(本節(jié)均引自《嘉定鎮(zhèn)江志》)。至此,才正式出現了“天下第一江山”的說法。吳琚變化米芾詩句“天下江山第一樓”為“天下第一江山”,一語雙關,既是指樓,又是指北固山的壯觀景象。而由于吳琚的這一題辭,切合當時只有“半壁江山”形勢下鎮(zhèn)江北固山的景觀實際,于是逐漸變成了北固山的美譽。從其后開禧元年(1205年)劉過所作《多景樓》詩中“第一江山最上頭,天地無人獨登覽”詩句看,當時人已用“第一江山”來稱譽北固山,表明人們對稱北固山為“天下第一江山”的認可。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在《潤州道中作》詩中說“詩人月旦非唐突,第一江山果潤州”,則進一步稱譽鎮(zhèn)江的“江山”為“(天下)第一”。
吳琚(約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書法家,字居父,號云壑,汴京(今河南開封)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動于孝宗、光宗和寧宗三朝。性寡嗜,日臨古帖以自娛。習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蔭授臨安通判。其后歷尚書郎,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復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寧宗時,知鄂州,再知慶元府。嘗使金,金人重其信義。位至少師,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稱“吳七郡王”。卒,謚忠惠。
吳琚好書畫工詩詞,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論詩作字!督瓕幐尽吩疲骸拌⒘羰亟ǹ,近城與東樓平樓下,設維摩榻,酷愛古梅,日臨鐘(繇)、王(羲之)帖!鄙谜、行草體,大字極工。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跡,乃為吳琚所書,今六大字額仍存,佳書為名山增輝。其書法明顯特點是酷似米芾,有“米南宮外一步不窺”之說。
吳琚畢生都用力于米書,然而,米芾生性狂放怪誕,而吳琚性情較為溫和。據《宋史翼》本傳云:“陳傅良在太學,琚執(zhí)弟子禮,惜名畏義,不此戚畹自驕。”可見他極有道德修養(yǎng),所以盡管吳氏學米書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但由于他們性格上的差異,運筆結體,吳書更為俊逸俏麗。董其昌評吳琚云:“書似米元章,而俊俏過之!眳氰⒌倪\筆較米書內斂,落筆沉雄,稍運即止,結體八面呼應,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謂“俊俏”之意。
吳琚《識語并焦山題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杞宋文獻不足。而禮無所取證。先圣憫之。今觀唐李氏譜牒命誥。宛然具存。迺知來裔善守其家者如此。攬卷為之三嘆。時淳熙歲丙午中秋后四日。書於淮東摠餉官舍。延陵吳琚。九月廿六日。
焦山題名。延陵吳居父。解組襄陽。汝陰孟子開臨邛常叔度。皆一時秩滿。聯(lián)舟東下。泊紫金山。越三日。來浮玉觀新建飛仙亭。又三日。絕江而南。紹熙辛亥季秋丙寅題。
中國文化名樓是北固樓,又稱北固亭,坐落于鎮(zhèn)江北固山。六朝時,梁武帝蕭衍登臨此山,即曾揮筆題下“天下第一江山”。最早感嘆之余說出這"天下第一江山"的人乃三國時的劉備,最後是因南朝梁武帝所題而聞名天下。
北固樓者,由北固亭而得名;北固亭者,由祭江亭而來;東晉時守軍蔡謨首起樓其上,以貯軍實,謝安復營葺之。是后崩壞,頂猶有小亭,登降甚狹。南朝梁蕭正義乃廣其路。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梁武帝登望久之,敕曰:"此嶺不足固守,然京口實乃壯觀"。于是改樓曰"北固樓"。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一·鎮(zhèn)江府》。梁武帝有《登北固樓》詩。
綜觀我國古代建于風景區(qū)內的名樓,往往帶有紀念、觀賞、奉祀或居憩的性質,屬民用建筑,但東晉所建的北固樓卻不是如此。唐代李延壽《南史·蕭正義傳》載:“初,京城之西有別嶺入江,高數十丈,三面臨水,號曰北固。蔡謨起樓其上,以置軍實!笨梢姡瑬|晉北固樓本是用來“置軍實”的倉庫,屬軍用建筑。雖然如此,東晉北固樓在歷史上卻是赫赫有名,《梁書》《南史》等都曾提到它。
北固樓之所以有名,既是由于它地理條件優(yōu)越,歷史悠久,也是由于它遭遇名人,被寫進名篇,內涵豐富。它建筑在形勝之地北固山上,南鄰東吳鐵甕城,北臨長江,形勢險要,景象壯觀。所以梁武帝登北固樓后贊嘆說,“作鎮(zhèn)作固,誠有其緒。然北望?,實為壯觀。”北固樓建成于東晉咸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后,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于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qū),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梁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后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據《梁書·武帝本紀》載,梁大同十年(544年)三月,梁武帝蕭衍“幸京口城北固樓,改名北顧”。蕭衍有《登北顧樓》詩敘寫了此游情況,并贊美北固形勝。他的兒子蕭綱也作了《奉和登北顧樓》詩。而在梁武帝父子600多年以后的南宋著名詞人、鎮(zhèn)江知府辛棄疾,他登北固亭所作膾炙人口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更使得北固樓和北固亭廣為人知。可以說,今天的人們之所以知道北固樓和北固亭,大多數是由于讀了辛棄疾的這兩首詞。如同崔顥和李白的詩歌使得黃鶴樓名揚天下一樣,辛棄疾的詞作也使得北固樓揚名中外。當然,蕭衍父子的詩歌和辛棄疾的詞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作用,也離不開北固樓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名樓名篇,相得益彰,才能流芳千古。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從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卻只見北固樓一帶的壯麗江山,千百年的盛衰興亡,不知經歷了多少變幻,真是說不清,也道不完,有如這浩渺江水無窮無盡,奔流不還。
遙想當年,那孫權多么英武威嚴,青年時期就統(tǒng)率著萬千健男。占據住江南百戰(zhàn)猶酣。天下的英雄誰堪配做他的對手?惟有曹操和劉備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難怪人說,生下的兒子就應當如孫權一般。這首詞諷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對于朝廷的不滿,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腔愛國豪情。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qū),大有風景不再、山河變色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樓上,詞人不禁興起了千古興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呵天一問,直可驚天地,泣鬼神。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保ā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罚┻@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痹~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猶如長流不息的江水。“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比龂鴷r代的孫權年紀輕輕就統(tǒng)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fā)自強,戰(zhàn)斗不息。據歷史記載: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yè)統(tǒng)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據一方。赤壁之戰(zhàn)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歲。因此可以說,上面這兩句是實寫史事,因為它是千真萬確的歷史,因而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里一是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而敢于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就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zhàn),不斷壯大。而他之“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zhàn)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茍安。
辛棄疾為了把這層意思進一步發(fā)揮,不惜以夸張之筆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英姿。他異乎尋常地第三次發(fā)問,以提醒人們注意:“天下英雄誰敵手?”作者自問又自答曰:“曹劉”,唯曹操與劉備耳!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劉備)與操耳。”辛棄疾便借用這段故事,把曹操和劉備請來給孫權當配角,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爭勝。曹、劉、孫三人,論智勇才略,孫權未必在曹劉之上。稼軒在《美芹十論》中對孫權的評價也并非稱贊有加,然而,在這首詞里,詞人卻把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咤風云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zhí)掌乾坤。這種用心,更于篇末見意。 作者在這里極力贊頌孫權的年少有為,突出他的蓋世武功,其原因是孫權“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極似,作者這樣熱情贊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其實是對茍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撻。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歷》說:曹操有一次與孫權對壘,見吳軍乘著戰(zhàn)船,軍容整肅,孫權儀表堂堂,威風凜凜,乃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對敢于與自己抗衡的強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對于那種不戰(zhàn)而請降的懦夫,如對劉景升兒子劉琮則十分輕視,斥為任人宰割的豬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獻敵人,還要為敵人恥笑辱罵。 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前半句,沒有明言后半句,實際上是借曹操之口,諷刺當朝主議的大臣們都是劉景升兒子一類的豬狗,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曹操所一褒一貶的兩種人,形成了極其鮮明、強烈的對照,在南宋搖搖欲墜的政局中,也有著主戰(zhàn)與主和兩種人。聰明的詞人只做正面文章,對劉景升兒子這個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眾了。然而縱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為上述曹操這段話眾所周知,雖然辛棄疾只說了前一句贊語,人們馬上就會聯(lián)想起后面那句罵人的話,從而使人意識到辛棄疾的潛臺詞:可笑當朝主和議的眾多王公大臣,都是劉景升兒子之類的豬狗。詞人此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頗類似歇后語的作用。而且在寫法上這一句與上兩句意脈不斷,銜接得很自然。上兩句說,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劉備配稱孫權的對手。連曹操都這樣說,生兒子要像孫權這個樣。再從“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蘊含和思想深度來說,南宋時代人,如此看重孫權,實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因為南宋朝廷實在太萎靡庸碌了,在歷史上,孫權能稱雄江東于一時,而南宋經過了好幾代皇帝,卻沒有出一個像孫權一樣的人。所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而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卻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fā)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它與稼軒同時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相比,一風格明快,一沉郁頓挫,同是懷古傷今,寫法大異其趣,而都不失為千古絕唱,亦可見辛棄疾思想見識之高遠,修詞藝術豐富多彩的大手筆也。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祝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zhèn),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上片懷古抒情。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時代感,照應題目“懷古”;“江山”是現實感,照應題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腦子里一一閃過千百年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國時吳國的皇帝孫權,他有著統(tǒng)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在遷都建業(yè)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國家?墒侨缃,像孫權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詩人起筆便抒發(fā)其江山依舊,英雄不再、后繼無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上句的基礎上推進一層,非但再也找不到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連他當年修建的“舞榭歌臺”,那些反映他光輝功業(yè)的遺物,也都被“雨打風吹去”,杳無蹤跡了。下三句寫眼前景,詞人聯(lián)想起與京口有關的第二個歷史人物劉裕。寫孫權,先想到他的功業(yè)再尋覓他的遺跡;寫劉裕,則由他的遺跡再聯(lián)想起他的功業(yè)。然后在最后三句回憶劉裕的功業(yè)。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先后滅掉南燕、后秦,收復洛陽、長安,幾乎可以克復中原,作者想到劉裕的功勛,非常欽佩,最后三句,表達了詞人無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給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劉裕這樣的英雄,他的歷史遺跡,如今也是同樣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陽草樹,尋常巷陌”。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現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薄坝蟹饫蔷玉阋狻敝^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在北中國的北魏,并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并不占優(yōu)勢。倘能妥為籌劃,慮而后動,是能打勝仗,收復部分失地的。無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輕啟兵端。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國勢一蹶而不振了。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實所提供的歷史鑒戒,是發(fā)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現實,尖銳地提醒南宋統(tǒng)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歷史教訓。從“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開始,詞由懷古轉入傷今,聯(lián)系自己,聯(lián)系當今的抗金形勢,抒發(fā)感慨。作者回憶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異族統(tǒng)治的斗爭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借國力,恢復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辛棄疾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下三句中的“回首”應接上句,由回憶往昔轉入寫眼前實景。這里值得探討的是,佛貍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fā)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如今“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淪陷區(qū)的人民與異族統(tǒng)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烽煙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qū)的人民已經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以此正告南宋統(tǒng)治者,收復失土,刻不容緩,如果繼續(xù)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最后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xiāng)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辛棄疾的憂慮不是空穴來風,果然韓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小是辛棄疾的缺點,而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多景樓是在甘露寺的背后,位于北固山后峰頂上,是一座畫梁飛檐樓閣。古名北固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它時古代“萬里長江三大名樓”之一,與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武漢市的“黃鶴樓”齊名。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多景樓創(chuàng)建于唐代,樓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杜R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鞍倌晷珩R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背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于背景鮮明,益發(fā)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樓腳下,使人詩情畫意油然而生。陳毅同志當年登臨北固山時曾感慨地說:“不要看畫了,這里就是萬里長江畫卷!”
多景樓是北固山風景最佳之地,宋元以來經常為歷代文人雅士聚會賦詩之所。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蘇東坡,科學家沈括,書畫家米芾,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陳亮、陸游、劉過,元代的蒙族詩人薩都刺等人和明清無數文人雅客,都在這里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南宋大詞人辛棄疾任鎮(zhèn)江知府期間,常登樓吟樓,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的壯麗詩篇。除了文首引用的那闕《南鄉(xiāng)子》,他又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一詞,一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抒發(fā)了憂國憂民的節(jié)義肝膽,道出了報國無門的悲愴和憤慨。辛棄疾( 1140 —1207 ),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他是和陸游齊名的南宋愛國詩人,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奇才,二十來歲便在家鄉(xiāng)拉起兩千人馬進行抗金,他還曾率數騎闖入金營五萬軍中,將正在與金將飲酒的叛軍首領張安國活捉,并殺出重圍。那年他才二十三歲。他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中曾對戰(zhàn)斗生涯作了描寫:“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蹦隙梢院,他將《美芹十論》、《九議》等抗金復國大計獻給朝廷,卻始終不被理睬,辛棄疾一生以收復故土為己任,可到頭來只能栽花種菜,飲酒填詞,“倩紅巾翠袖,抆英雄淚”。難怪乎他會發(fā)出“卻將萬字平安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把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激昂呼聲。
多景樓東面,有一座石柱方亭,古稱北固亭。另外還有許多別稱:因為該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點,上接藍天,古人有云:“登北固望海云,雖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因而又名凌云亭、摩天亭。傳說中三國時孫劉聯(lián)姻后,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后,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孫劉聯(lián)盟破裂,彝陵大戰(zhàn),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后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杰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在這許多名稱中,家喻戶曉的還是北固亭和祭江亭,其中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北固亭建于明末崇禎年間,石柱上刻有楹聯(lián)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云”,“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亭外有圍墻、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登上北固樓,推窗憑欄,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仍有凌空飛翔之感。位于北固山最高處的“凌云亭”,亦稱“北固亭”,游人至此登亭遠望,四周水色山光盡收眼底,吟誦著“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的詞句,似乎又能體味到當年辛棄疾登臨北固亭,面對著破碎的半壁山河,自己滿懷壯志卻由報國無門,遙望江北等待收復的國土,懷念著歷史上的英明君主,那悲憤復雜的心情。《登北固樓》詩中寫道“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云。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位于后峰最高處的“凌云亭”,因相傳是孫夫人祭夫投江之地,又被人們稱為“祭江亭”。劉備西取巴陵進川取屬,周俞將孫夫人騙回東吳;關公失荊州後關張被割;劉備為報其"桃園結義″之情發(fā)兵東吳,而葬身于白帝城;孫夫人聽到劉備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絕,故此于祭江亭處也跳江殞命。多景樓西南的一座石羊,相傳劉皇叔與孫仲謀就是騎在上面,定下聯(lián)手破曹之計的。
三國傳奇天下聞,北固山名聞天下,這些都是源于《三國演義》中劉備招親的動人故事,游覽北固山隨時都可感受到濃厚的三國文化。沿著位于山脊上的東吳古道前行,穿過一段爬山廊,經過券門,向西便為古甘露寺,為劉備招親所在。相傳甘露寺建于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寺內曲苑、香徑、花園、假山透出江南庭院的靈秀之氣,使這里更像是王公大臣宅院的后花園,這大概便與劉皇叔在此入贅招親有關。同孫劉聯(lián)姻的傳奇故事相輝映,北固山許多景點都附含上濃厚的三國色彩。相傳三國時,劉備來東吳招親,孫權宴罷陪劉備觀賞江景,只見北固山雄峙江邊,大江東去,一望無際,氣勢雄偉,不禁贊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后來梁武帝登北固山,興致勃勃地揮毫書寫了“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F在 見到的橫嵌在甘露寺東邊墻壁上的“天下第一江山”這六個字跡雄秀,氣魄非凡的大字,是時任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的南宋著名書法家吳據重寫的。歷代詩人墨客如許諢、沈括、蘇軾、米芾、陸游、辛棄疾等都曾在北固山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